《老子想尔注》简称《想尔注》,是道教天师道对老子《道德经》所作的一部注释,有关其作者与年代未有定论,有成书于张陵、张鲁、六朝初年、南北朝初年等多种说法。经文删去虚字,合5000字,号称“五千文”。注释往往自行发挥,文字浅陋,违背经文本意,甚至偶有改易经文之处。在张鲁统治汉中时,《老子想尔注》用以教化道民信众,地位崇高,六朝时仍受推崇为经典,普遍为天师道士所诵习,大约于唐末动乱时佚失,今仅存一北朝人所写的残本在世,发现于敦煌石窟中。《想尔注》神道设教,把“道”拟人化,激发信众向善,以心的意志行善胜恶,发挥《道德经》“至诚”与清静的道德意识,强调精、气、神三者结合的养生说,敦促信众要奉行“道诫”,以延年增寿,去恶从善;人要无思无欲、无为无名、不贪荣求宠,不争强好胜,并批评下古帝王不信大道,导致疾疫盛行,人民离乱。《想尔注》亦抨击其他道教教派,禁止祭祀,反对当时道士冥想存思五脏神的“守一”法,亦批判还精补脑、采阴补阳的房中术。《想尔注》今有饶宗颐的校刊本及柏夷的英译本行世。
守一,又叫守真一、守三一,是中国道教汉代六朝时最重要的一种冥想法,修道者闭关冥想,想像自己的精神或魂魄显形,与躯体合而为一。守一法以《道德经》为理论上的依据,相信“一”既是道,也是人的精神,可使人延年益身,袪除百病,消灾解难,通神接真,甚至长生成仙;但亦有道教流派强调,守一并非最高道术。魏晋以后,守一变得复杂化,守一变成守三一,“一”分处于上、中、下三丹田,甚至统领一身24位身神;也有道士教人存思“一”分身多人,或同时存思天上星斗及其他仙真。汉代六朝时,守一法广受推崇,唐宋时道教的内丹术亦沿用此词,描述炼内丹的体验。
道士一词,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学道、务道之士,是学道之人的泛称,并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在宋朝以后,道士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有名词。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大陆有道士近10万人。
宗教有多种定义,可以是联系人与神祇或超自然、神圣存在的文化体系;还可以定义为,以热情和坚定地信念而坚持信仰的原则或理论体系。 按前者定义,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 按后者定义,无神论,自然神论, 不可知论等,也都是不同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无为而无不为,无成见顺势而为,使天下大治。即,共识主动性;黄老治术,是老子用道论述治理天下时,对王侯的忠告,也是他悟道的心得。天下,是因人而异的认知范围,汉朝初期,统治者们发挥运用了老子的这一学说,用黄老治术为治国之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宗教有多种定义,可以是联系人与神祇或超自然、神圣存在的文化体系;还可以定义为,以热情和坚定地信念而坚持信仰的原则或理论体系。 按前者定义,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 按后者定义,无神论,自然神论, 不可知论等,也都是不同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修真小说是根据中国道教修行系统发展而出的一种小说体裁,一般描述主角通过道教的修炼和历程达到更高深的境界。修真在道教术语中,则是指修行者以天地为炉、以人身为炼丹,借用肉体为媒介,以达致心灵的完整圆满,从“借假修真”中达到尸解、道、飞升、成仙的境界。
河北道是唐朝的一个道,所辖州府包括:卫州、相州、魏州、博州、贝州、洺州、邢州、赵州、冀州、德州、棣州、沧州、瀛州、深州、莫州、定州、恒州、易州、幽州、妫州、檀州、蓟州、平州、营州、安东都护府。
胡九蝉,名贵钧,号九蝉,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台湾新竹,台湾岭南画派画家、易经学者。年少入岭南画派名家欧豪年先生画室启蒙,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文学硕士,尤擅大写意水墨创作,并喜研儒、释、道三教经典。
伪出马令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令。根据出土张家山汉墓竹简的二年律令中的津关令记载,凡是马出入津关、马死、马老而不可用、马死而不可用等情况,皆要上报。其需要上报的资料包括马职物、牙齿、高度、马的种类。由县道官登记,再上报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