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能是通过辐射度量学方法,测量电磁辐射和引力辐射所得的能量;其大小可以通过计算辐射通量关于时间的积分得到。和所有形式的能量一样,辐射能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焦耳。这个术语常被用于描述电磁辐射被发射到环境中的情况,而这种辐射未必是肉眼可见的。
恒星分类是天文学中根据天体光谱学特征对恒星的分类。通过棱镜或衍射光栅将来自恒星的电磁辐射分裂成光谱,呈现出的通常是像彩虹般的连续光谱,但会穿插著谱线。每条谱线标示出特定的化学元素或分子,谱线的强度指示该元素或分子的丰度。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丰度的差异,但元素光谱线强度的不同,主要是随着光球的温度而变化。恒星的光谱分类示意简单的代码表示,主要是总结电离的状态,客观地给出测量的光球温度。
是“透过受激发射产生的光放大器”的缩写,指透过刺激原子导致电子分子电子跃迁释放电磁辐射能量而产生的具有相干性的增强光子束。其特点包括发散度极小、亮度很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等。产生激光需要“激发来源”、“增益介质”、“共振结构”这三个要素。
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学中“大霹雳”遗留下来的热辐射。在早期的文献中,“宇宙微波背景”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或“遗留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特征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频率属于微波范围。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背景辐射之一,为观测宇宙学的基础,因其为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可追溯至再复合时期。利用传统的光学望远镜,恒星和星系之间的空间是一片漆黑。然而,利用灵敏的辐射望远镜可发现微弱的背景辉光,且在各个方向上几乎一模一样,与任何恒星,星系或其他对象都毫无关系。这种光的电磁波谱在微波区域最强。1964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这一发现是基于于1940年代开始的研究,并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黑洞是时空展现出极端强大的引力,以致于所有粒子、甚至光这样的电磁辐射都不能逃逸的区域。广义相对论预测,足够紧密的质量可以扭曲时空,形成黑洞;不可能从该区域逃离的边界称为事件视界。虽然,事件视界对穿越它的物体的命运和情况有巨大影响,但对该地区的观测似乎未能探测到任何特征。在许多方面,黑洞就像一个理想的黑体,它不反光。此外,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预测,事件视界发出的霍金辐射,如同黑体辐射的热辐射一样,可以用来测量与质量反比的温度。在恒星黑洞,这种温度往往在数十亿分之一热力学温标,因此基本上无法观测。
热辐射是物体用电磁辐射把热能向外散发的热传方式,是热的三种主要传递方式之一,以热辐射传递热时不需要介质。任何物体温度只要高于0热力学温标就会释放热辐射。
颜色或色彩是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对光的颜色类别描述的彩色视觉特征,在汉语母语者的认知中分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这种对颜色的感知来自可见光谱中的电磁辐射对人眼视锥细胞的刺激。颜色是由光反射所产生的,这种反射是由物体的物理性质决定的,如光的吸收、发射光谱等。但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还包含心理等许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脉冲星是高度磁化的旋转致密星,其天体的极发出电磁辐射束。 仅当发射光束指向地球时才可以观察到此辐射,并且该辐射是发射的脉冲形式的原因。 中子星非常密度,具有短的规则旋转频率。 对于单个脉冲星,这会在脉冲之间产生非常精确的间隔,范围从毫秒到秒。 脉冲星是超高能宇宙射线源的候选者之一。
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美国物理化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化学院院长。 路易斯以其电子对共价键理论、路易斯结构表示法而最为知名,此外他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建立者之一。 他成功地为热力学、光化学和同位素分离做出了贡献,也因其酸碱电子理论而闻名。 路易斯也从事相对论及量子物理的研究,并于1926年命名了“光子”,用以表示电磁辐射能的最小单位。
是“透过受激发射产生的光放大器”的缩写,指透过刺激原子导致电子分子电子跃迁释放电磁辐射能量而产生的具有相干性的增强光子束。其特点包括发散度极小、亮度很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等。产生激光需要“激发来源”、“增益介质”、“共振结构”这三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