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法,佛教术语,指不会随因缘变化而出现、变化及消失的法,即“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之法,是涅槃的异名,在大乘佛教还中如同佛性、真如、法性,是众生本自具足的,不依赖于外缘而存在;与有为法共同构成一切法的两大分类。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到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识的有,遮遣六尘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到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识的有,遮遣六尘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到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识的有,遮遣六尘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实相,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鸠摩罗什,它被用来代表一切法真实的相貌,意同于真如、法性、法界等。
北道派,是佛教部派之一,在南传《论事》的觉音注释中,将一些观点指出为这个部派所执。它是北印度的佛教部派,其起源不详,历来有许多说法,有来自大众部,或上座部等不同的传说。北道派曾提出许多创新的见解,例如在家阿罗汉、真如等,这些见解有许多成为大乘佛教的教义。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到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识的有,遮遣六尘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到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识的有,遮遣六尘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阿摩罗识,佛教术语,又译为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阿末罗识,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白净无垢识。在瑜伽行唯识学派中,它是阿赖耶识的清净自性,即《解深密经》所说真如,又名为第九识。真谛三藏节译的《决定藏论》是《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的“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章节,此中阿摩罗识对应于转依。
阿摩罗识,佛教术语,又译为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阿末罗识,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白净无垢识。在瑜伽行唯识学派中,它是阿赖耶识的清净自性,即《解深密经》所说真如,又名为第九识。真谛三藏节译的《决定藏论》是《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的“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章节,此中阿摩罗识对应于转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