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编辑
祖先崇拜,或称祖灵信仰、敬祖,是指一种怀念祖先、纪念祖先的信仰,逐渐产生类似宗教仪式的习俗。基于死去的祖先仍然深深存在后人心中,因此供奉祖先的象征而能“事死如事生”;也有认为祖先灵魂受苦,则子孙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供奉祖先以安慰或做功德回向;也有认为祖先能对子孙降祸赐福,因此供奉祖先来祈求平安。祭拜祖先的行为称为祭祀祖先、祭拜祖先、拜公妈。俚语俗话说“吃子拜树头、饮泉水思源头”。
1
相关
出草是台湾原住民猎人头习俗的别称,就是将该人之头颅割下的行为,与祭祖的人牲有关。
年夜饭,华北地区普遍称为年夜饭,江南、广东香港澳门地区和星马称之为团年饭、团圆饭,闽南与台湾称围炉,是农历除夕的一餐,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团聚并共度农历新年,传统上年夜饭多在除夕祭祖后食用。除夕的日期不定,可能是腊月廿九为三十日。
重阳节是汉字文化圈传统节日。,相信是依据《易经》六阴九阳之说。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称“登高节”。还有等等。“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有祈求长寿和祭祖、敬老崇孝之传统,故又称敬老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九九”。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华人四大节日。在港澳,重阳节是除清明节外,另一个登山扫墓、拜祭先人的日子,被视为另一个扫墓节。
九玄七祖,是汉字文化圈对难以计算的父系祖先、男系子孙的统称。“九玄七祖”常见于宗教之超渡,九玄是指之后的九代子孙,七祖是指之前的七代祖先。在台湾,传统的祭祖仪式上会摆设九玄七祖的牌位。
宗庙礼制是汉字文化圈国家君主在宗庙举行的祭祖仪式,各地历朝的仪式均有变化,其中韩国的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官大帝,全称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亦称为地官、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是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由元洞混灵之气、结黄之清凝结而成,掌管五岳大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传说“地官赦罪”,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诞辰,民间称这一天为中元节,在这一天有祭祖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之罪的习俗,亦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
扫墓,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扫环境、祭拜与敬礼,闽南人称扫墓、挂纸、探墓厝,如有携带三牲等供品,才称作“培墓”。客家人则呼为挂纸、福州民系云为硩纸或轧纸、广东人言为拜山、行青。扫墓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及其环境的祭祖活动,用意在慎终追远、思念祖先,同时亦能联络族人,有子孙团聚的意味。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北方部分地区仍然在寒食节祭祖,部分地区亦有在春节、元宵、春分、上巳、秋分、重阳和冬至扫墓者。
扫墓,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扫环境、祭拜与敬礼,闽南人称扫墓、挂纸、探墓厝,如有携带三牲等供品,才称作“培墓”。客家人则呼为挂纸、福州民系云为硩纸或轧纸、广东人言为拜山、行青。扫墓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及其环境的祭祖活动,用意在慎终追远、思念祖先,同时亦能联络族人,有子孙团聚的意味。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北方部分地区仍然在寒食节祭祖,部分地区亦有在春节、元宵、春分、上巳、秋分、重阳和冬至扫墓者。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义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祀孔子乃世俗的礼仪,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教宗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