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簋是中国商朝周代时代的青铜食器兼礼器,用来盛放谷物饭食。器身横截面为圆形,器腹较深,有圈足。簋的形制多样,无盖子或有盖,无耳、两耳或四耳,圈足下或有方座或附足。簋自商代就已经出现,一直流行到战国,是中国青铜时代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粢盛器。
1
相关
滕侯虎一作孟虎,是青铜器“滕虎”记载的滕国国君,滕命仲之子,滕伯文的叔父,为西周昭、穆时期人物。生卒年及在位时段不详。
遂公𪾔是一件西周中期后段的青铜器。𪾔是古代用来盛粮食的礼器,从转变而来,流行于西周时期。该𪾔“呈圆角长方形,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部饰瓦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垂环和盖已失,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 。𪾔内底有铭文10行共计98字,书法幽美,整齐匀称。铭文中有“遂公”两字,故称“遂公𪾔”。“遂公”是西周时遂国的国君,鲁庄公十三年被齐国所灭。这件青铜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而是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发现,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铭文中首句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与《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相似。这使得学者开始重新考虑以前被视为伪书的《禹贡》的价值。同时遂公𪾔的发现也说明大禹治水的传说至少在西周就已经开始流行了,这对先秦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虢城公,西周时期虢国国君。在青铜器班上有“令毛白更虢城公服”一句,郭沫若认为虢城公是与周穆王为同时期君主,因为毛伯班与周穆王同时。
虢公长父,西周时期虢国国君,谥号厉公。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周厉王、周宣王之际,始东迁至今三门峡立国,相关文物有青铜器虢仲𪾔、虢仲鬲、公臣,虢公长父被《吕氏春秋》视为历史上的四个不义之人之一,国人暴动又被其称为虢公长父之难。
虢公长父,西周时期虢国国君,谥号厉公。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周厉王、周宣王之际,始东迁至今三门峡立国,相关文物有青铜器虢仲𪾔、虢仲鬲、公臣,虢公长父被《吕氏春秋》视为历史上的四个不义之人之一,国人暴动又被其称为虢公长父之难。
㝬簋,又称厉王簋、胡簋、厉王胡簋,西周晚期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5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该器器形属双耳方座,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根据铭文可知,该簋为周厉王的自作器,制作于厉王十二年。该簋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录到了2013年8月19日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属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该簋曾藏于扶风县博物馆、周原博物馆,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命仲,是青铜器“滕虎”记载的滕国国君,滕侯虎之父,滕伯文的祖父,为西周周康王、周昭王时期人物。生卒年及在位时段不详。
滕侯虎一作孟虎,是青铜器“滕虎”记载的滕国国君,滕命仲之子,滕伯文的叔父,为西周昭、穆时期人物。生卒年及在位时段不详。
天亡簋,又名大豊簋、朕簋、退簋,是一件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四耳方座,与利簋同为西周初期时代最早、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腹内底部有铭文8行78字,内容与周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2013年8月19日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天亡簋,又名大豊簋、朕簋、退簋,是一件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四耳方座,与利簋同为西周初期时代最早、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腹内底部有铭文8行78字,内容与周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2013年8月19日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