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阳性菌是能够用革兰氏染色染成深蓝或紫色的细菌,而革兰氏阴性菌不能被染色。它们细胞壁中含有较大量的肽聚糖,但经常缺乏革兰氏阴性菌所拥有的第二层膜和脂多糖层。
溶菌酶是一个分子量为14.4KDa的抗菌酶,属于固有免疫系统的一员,它可经由催化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糖胺残基间的1,4-β-糖苷键水解,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远厚于革兰氏阴性菌,且为其细胞壁主成分,此酶主要针对革兰氏阳性菌。
碳青霉烯是一类广效性抗生素的总称,通常被作为后线抗生素使用,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这类抗生素通常仅被用在多重抗生素抗药性细菌的治疗上。碳青霉烯和盘尼西林、头孢菌素等同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为干扰细胞壁之肽聚糖的合成。不过碳青霉烯比起另外两者而言,具备更为广效的杀菌性,且其通常也不会被β-内酰胺酶分解。
革兰氏阳性菌是能够用革兰氏染色染成深蓝或紫色的细菌,而革兰氏阴性菌不能被染色。它们细胞壁中含有较大量的肽聚糖,但经常缺乏革兰氏阴性菌所拥有的第二层膜和脂多糖层。
脂壁酸或称为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细胞壁的成分之一,构成了厚达80纳米的肽聚糖层。LTA由重复性的甘油磷酸骨架组合而成,并提供二酸甘油酯固定在细胞膜上。
放线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可栖息于水中或陆地上,虽然一开始被认定为土壤菌,但淡水中的种类可能比陆地上的更丰富,它们具有分支的纤维和孢子,依靠孢子繁殖,表面上和属于真核生物的真菌类似。曾经由于放线菌的形态,人们认为它们是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的物种,因此原来它们被分类为“放线菌目”。但因为放线菌没有核膜,且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和其它细菌一样。目前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放线菌被确定为细菌的一个大分支。放线菌用革兰氏染色可染成紫色,和另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厚壁菌门相比,放线菌的GC含量较高。但2012年的研究显示,一些淡水的放线菌的GC含量较低,这些淡水放线菌的GC比可以低至 42%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是与病原体相关的小分子序列。它们可被类铎受体和其它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细菌内毒素脂多糖被认为是原型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其他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包括细菌鞭毛,革兰氏阳性菌脂磷壁酸,肽聚糖和病毒的核酸如双链RNA或非甲基化的CpG特征序列 。尽管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概念比较新,但病原体的分子必须被多细胞生物上的受体识别的概念已经有几十年了。在一些旧的文献中可以见到“内毒素受体”。另外,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概念已经批评,因为大多数的微生物,不仅是病原体呈现这些分子。
放线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可栖息于水中或陆地上,虽然一开始被认定为土壤菌,但淡水中的种类可能比陆地上的更丰富,它们具有分支的纤维和孢子,依靠孢子繁殖,表面上和属于真核生物的真菌类似。曾经由于放线菌的形态,人们认为它们是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的物种,因此原来它们被分类为“放线菌目”。但因为放线菌没有核膜,且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和其它细菌一样。目前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放线菌被确定为细菌的一个大分支。放线菌用革兰氏染色可染成紫色,和另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厚壁菌门相比,放线菌的GC含量较高。但2012年的研究显示,一些淡水的放线菌的GC含量较低,这些淡水放线菌的GC比可以低至 42% 。
新壁总域是一个演化支,由古菌和真核生物两域生物所组成。这个概念是由2002年被汤玛斯·卡弗利尔-史密斯所提出。他假设新壁总域成员演化自细菌,其中一个主要的改变是细胞壁的成分以糖蛋白取代肽聚糖。
碳青霉烯是一类广效性抗生素的总称,通常被作为后线抗生素使用,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这类抗生素通常仅被用在多重抗生素抗药性细菌的治疗上。碳青霉烯和盘尼西林、头孢菌素等同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为干扰细胞壁之肽聚糖的合成。不过碳青霉烯比起另外两者而言,具备更为广效的杀菌性,且其通常也不会被β-内酰胺酶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