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 编辑
菩萨具名菩提萨埵,意译为道心众生、觉有情、闿士、开士、高士、大士等。菩提道,萨埵是众生,众生发心求入佛道名菩萨。又,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故为菩萨。已断烦恼,于生死轮回自在、具救度众生能力者,称为大菩萨,即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简称菩萨摩诃萨或摩诃萨。
1
相关
无尽意菩萨,是东方佛国的大菩萨。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所译《阿差末菩萨经》,阿差末即Akṣayamati的简化音译。
大乘佛教的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是指以成佛为目标而修行的菩萨乘,此乘是朝向宏大目标的修行方法与交通工具;大乘佛教是意谓采取这个宏大修行方法的佛教相关宗派所构成的佛教教派,是佛教两大教派之一。菩萨乘所谓的菩萨,大致意指发心求证佛果的众生。成为菩萨的详细要件,在佛教不同教派之间略有不同,参见菩萨词条。北传大乘佛教收录的自家教派的三藏版本中的某些经论声称,因为以成阿罗汉为方向而修行的声闻乘不发菩提心,故将其与同样并非以成佛为修行方向的缘觉乘同称之为“小乘”。
涅槃,佛教术语,合文作,又译为泥洹、涅槃那、涅盘那、泥盘那、昵缚男,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又译为般泥洹、波利昵缚男、入灭、入灭度、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的自体性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上座部佛教的见解是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佛教认为外道无法实证何谓涅槃,在无佛教的时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亲证涅槃。释迦牟尼菩萨降生后,出家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佛法,才开始有声闻圣弟子四果阿罗汉实证涅槃。佛陀和阿罗汉舍寿后,会取证无余涅槃界,进入不生不灭状态,也称为涅槃,一般更常用般涅槃表达,意思是肉身死亡后,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状态。时至今日,当有佛教上师、沙门、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涅槃了。大乘见地是佛菩萨能在涅槃中同时度众生,佛菩萨的涅槃叫“无住涅槃”。
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与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释迦三尊”。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描述:普贤菩萨来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至娑婆世界参加法华经圣会。故有推论普贤菩萨来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净土。《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二》描述:宝藏佛授记普贤菩萨未来将成佛,名为智刚吼自在相王佛。
净土,又译为刹、刹土、清净佛土、佛土、佛刹、净国、净界、净刹,即地方或世界,佛教术语,即是清净的地方,没有染污的庄严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佛菩萨为渡化有情众生,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称净土。
八大菩萨,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萨,关于八大菩萨依据各经典的不同,有多种说法。一般是以《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及《佛说八大菩萨经》等中所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八大菩萨。同时,一般还认为此中的“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像。
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佛教菩萨之一,音译为乞叉底蘗婆,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而得名。又因其发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幽冥教主。亦被尊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一同深受世人敬仰。
波罗蜜,或作波罗蜜多,意译到彼岸、事究竟、度无极,简称为度,佛教术语。指以悲与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作为基础的圣洁素质,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成就无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资粮。
四摄法,为菩萨所修行的道。四摄包括了四种,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为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使人觉悟的有情众生,具足了三昧陀罗尼。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所以利用四种摄受方便之门令众生产生一种好感和依附之心,当获得众生的信任,便可更容易使其亲近佛法。其中《华严经》亦有提到:“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而《维摩经》则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两者均说明四摄法的重要性,众生平日亦应多修行四摄法。
大乘佛教的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是指以成佛为目标而修行的菩萨乘,此乘是朝向宏大目标的修行方法与交通工具;大乘佛教是意谓采取这个宏大修行方法的佛教相关宗派所构成的佛教教派,是佛教两大教派之一。菩萨乘所谓的菩萨,大致意指发心求证佛果的众生。成为菩萨的详细要件,在佛教不同教派之间略有不同,参见菩萨词条。北传大乘佛教收录的自家教派的三藏版本中的某些经论声称,因为以成阿罗汉为方向而修行的声闻乘不发菩提心,故将其与同样并非以成佛为修行方向的缘觉乘同称之为“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