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又译为《中观论》、《中论颂》、《中观根本论》、《正观论》,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为中观派的根本论书之一。《中论》为大乘佛教重要理论著作,三论之一,汉传佛教中的三论宗也以此书为根本典籍。
大乘佛教的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是指以成佛为目标而修行的菩萨乘,此乘是朝向宏大目标的修行方法与交通工具;大乘佛教是意谓采取这个宏大修行方法的佛教相关宗派所构成的佛教教派,是佛教两大教派之一。菩萨乘所谓的菩萨,大致意指发心求证佛果的众生。成为菩萨的详细要件,在佛教不同教派之间略有不同,参见菩萨词条。北传大乘佛教收录的自家教派的三藏版本中的某些经论声称,因为以成阿罗汉为方向而修行的声闻乘不发菩提心,故将其与同样并非以成佛为修行方向的缘觉乘同称之为“小乘”。
戒贤,音译罗跋陀罗,东印度三摩呾咤国之王族,属于婆罗门种姓。为印度大乘瑜伽行唯识学派著名论师。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的住僧。
大乘佛教的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是指以成佛为目标而修行的菩萨乘,此乘是朝向宏大目标的修行方法与交通工具;大乘佛教是意谓采取这个宏大修行方法的佛教相关宗派所构成的佛教教派,是佛教两大教派之一。菩萨乘所谓的菩萨,大致意指发心求证佛果的众生。成为菩萨的详细要件,在佛教不同教派之间略有不同,参见菩萨词条。北传大乘佛教收录的自家教派的三藏版本中的某些经论声称,因为以成阿罗汉为方向而修行的声闻乘不发菩提心,故将其与同样并非以成佛为修行方向的缘觉乘同称之为“小乘”。
《入菩萨行论》,作者为那烂陀寺的寂天,为八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哲学著作。内容为如何发起、实践菩提心与行持六度。此论影响了大乘佛教中对菩提心的实践方法的讨论。
智月,,公元六世纪印度佛教高僧,那烂陀寺住持护法的弟子,大乘佛教唯识宗十大论师之一,他以优雅的风度、超凡的见识、过人的智慧和敏捷的作风著称。著有《唯识三十论颂疏》。玄奘大师撰述的《成唯识论》中即载有他的观点。
支娄迦谶,又叫支谶,生卒年不详。东汉时来自月支的佛教僧人。为最早将大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的译经僧。
十地,佛教术语,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的修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
五十二位,菩萨五十二阶位,佛教术语,佛教三乘菩提中属大乘佛菩提道中的修行者的修学次第,总共有菩萨的五十二个果位。然而,佛教各宗派、经传对菩萨的阶位划分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
一佛乘,也叫一乘,大乘佛教术语,佛陀在早、中期所说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晚期则开三显一或称会三归一,表示三乘皆为方便说,没有二乘与大乘,只有一乘,即一佛乘,众生终将导归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