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柄 编辑
菌柄,又称蕈柄,指位于伞菌类菌盖下面中央地子实体地柄。有的菌柄偏生,少数侧生。支持菌盖展开于空间,适于孢子的发散。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红菇属属于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红菇目红菇科,最早于1796年由真菌学家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描述发表。红菇属由780余种菌根真菌组成,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是红菇目中最大的一个属,其下物种多半较大、常见且色彩鲜明,是真菌学与真菌收集者最容易辨认的属之一。其特征包括孢子印的颜色为白至深黄色,脆弱、离生的白色蕈褶,且蕈柄上没有内菌幕与外菌幕的痕迹。乳菇属物种的特征与本属相似,但其蕈褶破裂时会释放乳状的乳胶。
网褶菌科,又称桩菇科,是担子菌门牛肝菌目的一个科,有别于典型牛肝菌目物种,本科物种具有蕈褶。网褶菌科最早于1902年由法国真菌学家René Maire命名,认为本科介于伞菌与牛肝菌之间,但其命名不被认定为有效名称,1907年定义本科的荷兰植物学家Johannes Paulus Lotsy才被认为是本科的命名者。截至2008年,本科包含9个属,共78个物种。本科物种的子实体为肉质,有些物种具有蕈柄,有些则无,蕈褶常有分叉,且易与蕈伞分离。分子证据显示牛肝菌目中,网褶菌科与牛肝菌科为姊妹群。
桩菇属,是牛肝菌目网褶菌科的一个属。本属物种生长在土让或腐木上,有些物种具有蕈柄,有些则无。有别于典型牛肝菌目物种,网褶菌科的物种具有蕈褶,其中本属的蕈褶常沿蕈柄向下延伸,且容易与蕈伞分离。蕈伞初长成时边缘会稍微往内卷曲。孢子印颜色为黄棕色至橄榄黄色,担孢子表面平滑。本属多数物种蕈类中毒而不可食用,其中模式种卷缘桩菇过去在中欧、东欧被认为是食用蕈的,后来才发现其毒性足以致命。
蕈褶,又称菌褶,是有些担子菌门真菌子实体的菌盖内侧的脊状突起,多条脊状突起以蕈柄为中心,一般形成放射状的排列。蕈褶表面有子实层,是担孢子产生之处,子实层下方则是子实下层与菌髓。蕈褶是辨认伞菌目物种的重要依据。
赭鹅膏是一种有毒的担子菌门真菌。分布在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区及加州植物区系省,菌根于橡树。子实体于春天长出,菌盖呈白色或赭色,中心褐色,蕈柄、菌环、菌褶及外被是全白的。
蕈环是有些真菌的蕈柄上具有的构造,是菌幕分解以露出子实层后的痕迹。蕈环可以是粗糙或膜质的,也可能是蜘蛛网状。蕈环可能是蕈类的永久构造,或在菇长出后即消失,只在蕈柄上留下称为“蕈环带”的痕迹。
粪锈伞科,也称粪伞科,是担子菌门伞菌目的一个科,于1948年由洛夫·辛格定义。截至2008年共有17个属,包含287个物种。本科物种的蕈伞表面具有由拟子实层型的菌盖皮。蕈伞形状为圆形至钟形,质地脆弱,颜色则白色、浅黄、褐色与棕色皆有,蕈柄一般为细长形,有些基部稍微膨大,某些物种具有内盖膜。担孢子为黄棕色、肉桂色或红褐色,顶部有萌发孔,表面平滑或有饰物。。许多属的子实体形状与小菇属的种类相似。
蕈褶,又称菌褶,是有些担子菌门真菌子实体的菌盖内侧的脊状突起,多条脊状突起以蕈柄为中心,一般形成放射状的排列。蕈褶表面有子实层,是担孢子产生之处,子实层下方则是子实下层与菌髓。蕈褶是辨认伞菌目物种的重要依据。
乌鸡油菌,又名乌茸菌或乌舞茸,是一种革菌科真菌。它们是单型的,即属内只有它们一个物种。它的孢子台形状独特,蓝紫色的伞状帽像是一束束的,底部皱褶至蕈柄
蕈环是有些真菌的蕈柄上具有的构造,是菌幕分解以露出子实层后的痕迹。蕈环可以是粗糙或膜质的,也可能是蜘蛛网状。蕈环可能是蕈类的永久构造,或在菇长出后即消失,只在蕈柄上留下称为“蕈环带”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