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编辑
西周,指中国历史上平王东迁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国姓为姬姓。原居于渭河。其后为逃避西戎而迁居岐山下的周原遗址,并于此地发展农业,建筑城郭,设立官制。都丰镐
13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礼乐制度是后人对西周王室制定并传播的一系列社会习俗的统称,相传为周公旦所创建。它和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国野制亦称乡遂制,是指西周初期在为各诸侯国分封土地时,为区分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而设立的制度。由于西周采用分封制,此项制度实际被运用在区分贵族与平民居住地上。而在春秋末期则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为金文代表,毛公鼎铭文共32行,500字。
中国历史如果从中国的汉字史首次成体系的甲骨文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约有3,300年;从考古学上具有城市定位代表性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算起约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传说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从孔子所言三皇五帝的中国传说时代算起约有4,700年;从已发现的最早城市良渚文化遗址算起约有5,300年;从上帝、盘古、女娲等不确定的中国神话算起约有“五千年”;从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算起约有1万年;从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时期算起约有68–100多万年的历史。
陶唐氏,或称唐朝,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部落,也是帝尧政权的国号,都平阳。帝尧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贤明的君主,受其兄帝挚禅让登帝位。帝尧为帝喾之子,因此为姬姓,但帝尧之后裔以祁姓区别于西周之姬姓。春秋时期时期晋国中军将、执政卿范宣子之女称栾祁,是帝尧后裔为祁姓的铁证 。但帝尧之后裔并不取祁姓,而是目前的刘、唐、杜、范、士、隋、房姓。因此当今的祁姓与帝尧无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中叶的诗歌305篇。原本叫《诗》,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由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诗经版本众多,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已经很难找到诗经,汉武帝开始大力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幸存的诗经,“《诗》始萌牙。”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王刘德、毛苌版本《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目前安徽大学藏战国早期楚国版本的诗经是最早的诗经原始版本。《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之外。参见周朝官制。
虢公长父西周时期虢国国君,谥号厉公。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周厉王、周宣王之际,始东迁至今三门峡立国,相关文物有青铜器虢仲𪾔、虢仲鬲、公臣簋,虢公长父被《吕氏春秋》视为历史上的四个不义之人之一,国人暴动又被其称为虢公长父之难。
国人暴动,也称霍州市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镐京四郊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中叶的诗歌305篇。原本叫《诗》,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由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诗经版本众多,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已经很难找到诗经,汉武帝开始大力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幸存的诗经,“《诗》始萌牙。”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王刘德、毛苌版本《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目前安徽大学藏战国早期楚国版本的诗经是最早的诗经原始版本。《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