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申,字燕夫,台湾县人,居于东安坊,为贡生、候选州同。他是清代彰化垦户,曾兴建二八圳、快官圳、深圳等水圳。死后诰封中宪大夫,并入祀忠义孝悌祠。
安汝谐,字圣和,号春台,常州府金匮县人。贡生出身。因创办胶山安黄氏义庄而受旌表。
拔贡是清政府沿袭明代制度,选举贡生的制度。清制,由各省学臣于通省生员内进行考试,在考取一、二等之生员内遴选文行兼优者拔入太学,送北京国子监,称之拔贡。
三秀园是一个位于台湾云林县大埤乡怡然村的私人庭园,创立于清光绪年间,由大埤后壁店贡生张建廷所辟建,为二战后大埤乡首任乡长张祯祥故居。三秀园现存占地约四公顷,为台湾难得一见完整保留的日治时期前文人园林。
举贡会考,亦称举贡考职。1904年清朝停中国科举制度后,为解决举人、贡生出路,学部奏定每三年保送举、贡若干名送京会考。题目为经义、史论各一篇,与科举相同。举人只录取一等和二等前十名,若为京官,则为主事、 中书、七品小京官等,外放一般是知县。第二等十名以后录用为州判、盐库大臣、府经历、县丞等。贡生第一等一般内用为七品小京官,外放为知县。二等则内用为部司务、外用为县丞等。 1907年4月在保和殿举行第一次举贡会考,录取吴承仕等367人,1910年第二次会考录取陈命宽等320人。
明志书院,为台湾北部的书院,文风冠于全台,号称“北台首学”。原为一所书院,1761年,来自福建汀州的贡生胡焯猷,捐设土地设于兴直堡新庄的“山脚”,亦即今日新北市泰山区。随着1781年淡水厅厅治在竹堑,官绅们将明志书院迁建于竹堑,故分两时期为“泰山明志书院”与“竹堑明志书院”。竹堑明志书院原址位于新竹关帝庙之西内天后宫以南,已在台湾日治时期拆毁。
林作人,别名维祯,字维周。彰化县海丰港保麦藔街人。贡生。林清江之父。
郑安民,字敬修、心纶,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思南府安化县人,浙江贡生出身,幼时随其父办理紫禁城三殿宇木材差事入贵州,吏部侍郎李鋕很器重他。后捐官河东长芦盐运使。升任四川盐课提举司提举。崇祯二年转任蜀王府右长史。并兼管龙安府同知。历任四川邻水县、大竹县、遂宁县知县。十七年八月,贼张献忠自涪陵、重庆而上。初九日攻陷成都,蜀王朱至澍投水死,他也跳水抱蜀王尸体一同殉难。
生员,俗称秀才,雅称弟子员。是中国、朝鲜、越南的科举中经过院试,得到官学入学资格的士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层。对太学的监生称太学生、弟子员;地方官学学生员也称庠生,又有贡生、监生等名目,统称诸生。
莫是龙,表字云卿,更字廷韩,号秋水,后改号后明,南直隶华亭人,明朝书法家、画家,贡生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