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编辑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间的七场连续的大规模远洋航海,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三十余个太平洋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这段时期是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八十年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总航程达到七万多海里,长度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倍有多。
14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海上丝绸之路,也叫陶瓷之路、香药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影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据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显著。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自此有具体路线。
1421:中国发现世界》是一本由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撰写的畅销书,书中提出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论点。
静海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兴中门外狮子山西南麓的建宁路288号,原是15世纪明朝皇帝为表彰郑和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而建立的佛教寺院。1842年,清朝与英国在寺内进行了有关《南京条约》的谈判。静海寺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顶峰和衰落的双重见证,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静海寺曾三次被毁又三次重建,最近一次重建于1988年。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经过1996年和2005年两次大规模扩建,静海寺现为南京静海寺纪念馆,设“郑和下西洋”和“《南京条约》议约”等展览陈列。静海寺是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艾哈迈达巴德,又译阿麦达巴,郑和下西洋时译为阿拨巴丹,是印度西北与古吉拉特邦的第一大城、全国第七大城,以素食闻名印度。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国际机场服务本市。人口5,633,927人。它是艾哈迈达巴德地区的行政总部,也是古吉拉特邦高等法院的所在地。
洪保墓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是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的墓葬。洪保曾作为副使随郑和多次郑和下西洋,该墓出土的洪保《寿藏铭》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寿藏铭》刻于洪保生前,共741字,由周凤撰写、殷冔书丹,明确提到“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被认为可以结束“大号宝船到底有没有”这一学术争论。
郑和航海图》,原载明茅元仪编《武备志》卷二百四十。《郑和航海图》又称《茅坤图》。《武备志》成书于明崇祯元年,而所收入的《郑和航海图》,据一些学者研究,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时所绘制发给郑和船队上的舟师的航海图,根据如下:
宣德群岛是西沙群岛的组成部分,因纪念明朝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而得名。在西沙群岛中,永乐群岛在西,宣德群岛在东,故宣德群岛又称东侧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西渡滩等岛礁、沙洲、暗滩等。
瀛涯胜览》明马欢著,成书于景泰二年。马欢字宗道、汝钦,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回族人;明代通事,通阿拉伯语,曾随郑和于永乐十一年、永乐十九年和宣德六年三次下西洋。马欢将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纪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定稿。
王景弘,又名王贵通,福建龙岩县人,明朝太监,担任南京守备,曾多次与郑和率船队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姓,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明成祖赐姓郑,故称郑和。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及宦官。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帝国舰队开始他的七次远航,历时二十八年,访问了三十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总航程达七万多海里,足绕地球三周有余,郑和下西洋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史上第一次由中原王朝大规模组织的大航海,足足早了西方半个多世纪,其航程之远及船队规模之大,为当时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