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塽,因其祖父被赐姓朱,又名朱克塽,幼名秦,人称“秦舍人”,字实弘,号晦堂,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为明郑王朝末代君主。
香港的围村多设在新界,主要分为两大类:“本地围”与“客家围”。“本地围”是指本地人村落,而“客家围”是指客家民系村落。明朝时沿海寇患频繁,居民为求自保,于房屋周围建矮石墙,用以抗盗,当时粉岭龙跃头的老围便是香港最早的围村。清朝初年,厉行“迁海令”以绝接济在台湾反清的郑成功,沿海空虚而沦为寇穴,康熙八年复界后,本地人获准迁回旧地,而在这时期,客家人也开始从内地的山区迁入香港,他们进入原属围头原居民之地定居,围头与客家双方由于语言、风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之土地的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土的一方指围头人,而客的一方指客家人。
迁界令,又名迁海令,是清朝政府为打压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明郑王朝,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接济的命令。该命令要求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并以修筑工事、派驻兵员等手段监督之。政令首次颁布于顺治十八年,重申于康熙元年,再颁于康熙三年。康熙八年允许部分展界,而康熙十七年再次要求迁界。至康熙二十二年清军平定台湾后则颁布命令要求百姓迁回,期间二十余年使东南沿海地区百姓多次迁移,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朝沿海人民和主要位处台湾的明郑的物资人员沟通,但也造成清朝控制下的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人民流离、生计困顿。
郑聪,字哲顺,号怡堂,福建省泉州府武荣安海镇人,为延平王郑成功次子、东宁王朝宗室列表。娶明鲁王朱以海庶女,其妻的同母姊妹朱氏在夫死后亦迁居台湾,后人称为鲁王公主。
郑成功攻台之役,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之间的一场发生于台湾西南沿海的战争,主要战场包括赤嵌、台江内海、大员等处;该役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率25,000大军由金门航渡台湾海峡,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先攻占普罗民遮城,然后围攻热兰遮城,终于迫使荷兰东印度公司守军实质投降、退出台湾。
延平郡王祠,又名开山王庙、开台圣王庙或郑成功庙,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为台湾清治时期最早的官祀郑成功纪念祠,其前身为民间所建的开山王庙,台湾日治时期曾改为开山神社,是日人在台最早设置的神社,也是二次大战前日本海外神社中唯一是从庙宇改为神社的特例。现今北方宫殿式之样貌为民国五十二年改建的结果,导致该庙长久以来未被列为古迹,直至民国九十九年将延平郡王祠登录为台南市第九座历史建筑。
朱由榛,是明朝益宣王朱翊鈏的孙子,郧西王朱常湖的儿子。1647年七月初四,郧西王朱常湖于建宁府起兵反清,九月廿一,郑成功使许元烈、钟振风、刘有、吴元、许丹山等海兵,在揭阳拥立朱由榛称监国。朱由榛踞县城三日,吴元开门放清兵入城,潮州府总兵车任重擒杀朱由榛、许元烈、钟振凤。
郑经,因其父被赐姓朱,又名朱经,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南安人,明郑王朝君主,一名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人”,郑成功之嫡长子,与叔郑袭争位胜利后,在无明朝皇帝的册封之下,自行荫袭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并封“仁德将军”。在位十九年,谥号“潮文王”。在英国商馆的债务纪录中,以“本藩”与“台湾国王”称呼郑经。
郑成功家族,又称台湾郑氏,简称郑氏,为一个对东亚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家族。郑氏源自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是闽南人。郑氏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发迹于日本平户的大海商郑芝龙,他所建立的庞大家业是日后明郑军阀的滥觞。其子郑成功继承他的海上事业,用以号召反清复明、反清复明,并借着郑成功攻台之役在台湾开辟了新的领土。三世郑经与四世郑克塽持续在台湾经营,直到澎湖海战后降清,郑氏家族才在历史舞台上没落。
坐驾里是台湾台南市善化区的一个村里,划为17邻。坐驾里之名有称系因郑成功曾至此地而得名,然亦有称系郑氏之部将刘国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