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派,是以顾颉刚、钱玄同、胡适等为代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论题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现象。
《语丝》,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周刊。1924年11月17日,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在北京创办同人周刊《语丝》。与同时期新文化运动旗帜刊物《新青年》不同,《语丝》上发表的作品多重文艺,文体包括杂文、小品、随笔等等,文风泼辣而幽默,自成一派。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钱振伦,原名福元,字仑仙,浙江归安县人。清朝官员。他是清同治进士钱振常的兄长,大学士翁心存的女婿、翁同龢的姐夫,钱玄同的伯父。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吴承仕,字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中国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与黄侃并称“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太炎三大弟子。
王敬轩,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4卷3号上,刊登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批评贬低新文化运动,同期发表记者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一文。对王敬轩加以反驳和痛骂。鲁迅曾写道:“古之青年,心目中有了刘半农三个字,原因并不在他擅长音韵学,或是常做打油诗,是在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所谓王敬轩并非真有其人,而是钱玄同的化名,钱本人是新文化运动积极分子,他编造这篇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章,是故意制造一个争论事件,激发读者的兴趣。文中重点攻击古文桐城派,和白话文的批评者林纾。
古史辨派,是以顾颉刚、钱玄同、胡适等为代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论题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现象。
古史辨派,是以顾颉刚、钱玄同、胡适等为代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论题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现象。
古史辨派,是以顾颉刚、钱玄同、胡适等为代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论题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现象。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