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系 编辑
闽南民系,简称闽南人,客家称河老,又称福佬、学佬,是汉族闽民糸分支之一。一般定义的闽南民系指的是中国福建闽南以及台湾闽南语泉漳片的汉族使用者;广义的闽南民系则包括潮州话浙南闽语等所有闽南语的汉族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全境和龙岩市市区、台湾大部分县市、金门列岛东南亚国家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等地,闽南裔都是占据当地绝对人口优势的华人族群。全世界总和人口超过5000万。
1
相关
柬埔寨福建人又被称为高棉福建人,为12世纪移居至柬埔寨的华裔闽南民系的后裔。这个术语具体指的是祖先来自中国闽南的柬埔寨华人。随着人口迁移,柬埔寨华裔福建人也移居到泰国,越南和美国。柬埔寨华裔福建人社群已经与柬族部分或全部同化,大多数都由服装和语言证明。这种同化情形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峇峇娘惹社群类似,但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仍然显示为华人而非完全同化为柬埔寨当地族群。
粿闽南民系中米糕的总称,在客家语称为粄,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浆后加入馅料,以粿印模出各种形状。因加入各种配料而衍生各种称法,如咸甜粿、油条、甜粿、菜头粿、草仔粿、芋粿。因要多花功夫时间制做,并非日常家庭主食,是只有在中国传统节日祭拜时才会特别做的供品。
在广东地区,潮汕人也会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而潮汕方言里所谓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括的范围又不单纯是“糕”。
台语流行音乐,又名台语歌曲,是指出产于台湾并使用台湾话演唱的流行音乐类型。最早起源于台湾日治时期,戒严时代曾因国民党政府的国语运动被压制,至1987年解严后开始复苏,并衍伸出多种表演型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台语歌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海外华人闽南民系族群之间也广为流行,当地称为福建话流行音乐。
台语流行音乐,又名台语歌曲,是指出产于台湾并使用台湾话演唱的流行音乐类型。最早起源于台湾日治时期,戒严时代曾因国民党政府的国语运动被压制,至1987年解严后开始复苏,并衍伸出多种表演型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台语歌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海外华人闽南民系族群之间也广为流行,当地称为福建话流行音乐。
粤东人,指居住在粤东的人民。粤东通常是指潮州、汕头、揭阳、梅州、汕尾等地,多为潮汕人、客家人、闽南民系海陆丰人。
抢孤为闽南民系及越南一种庙会活动,台湾的宜兰头城及屏东恒春、中国大陆闽南、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普渡或醮会等祭祀活动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其中一种比较为人熟悉的为抢包山。一种说法是为了娱乐众家先灵,扮演抢食的饿鬼,另一种说法是抢夺祭品,以吓退流连忘返的亡魂;同时亦有赈济贫苦流民的功能。
墓纸,是华人在清明、上巳节等节庆扫墓时压在坟墓上的纸钱。四川也叫“坟飘纸”。今日较流行的墓纸有两种款式。一乃红、绿、黄、白、靛等色的,称为“五色纸”,是泉州人士所惯用。另为纯黄色的“黄嘏纸”,为闽南民系、客家人、潮汕人及其他民系所惯用。在没有墓纸时,可用金白钱替代,广府人则用溪钱。理论上应该所有宗族成员一起扫墓,如果到的时候已经有其他亲人先扫过了,亦可再度清扫、除草,但不可以再压上墓纸。
福佬,客家话称学老、台湾话称鹤老,汉字另有河洛写法。原为广东人对福建人的称呼,如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对闽南民系的称呼,此他称后来成为部分闽南人的自称。由于闽南语方言分片众多,“福佬话”可以是多种方言的自称或他称。
福佬,客家话称学老、台湾话称鹤老,汉字另有河洛写法。原为广东人对福建人的称呼,如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对闽南民系的称呼,此他称后来成为部分闽南人的自称。由于闽南语方言分片众多,“福佬话”可以是多种方言的自称或他称。
抢孤闽南民系及越南一种庙会活动,台湾的宜兰头城及屏东恒春、中国大陆闽南、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普渡或醮会等祭祀活动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其中一种比较为人熟悉的为抢包山。一种说法是为了娱乐众家先灵,扮演抢食的饿鬼,另一种说法是抢夺祭品,以吓退流连忘返的亡魂;同时亦有赈济贫苦流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