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 编辑
闽南语亦称闽南话、南部福建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沿海闽语中的一种语言,形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华人之间。泉漳片作为主流闽南语,是闽南语中影响力最为巨大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闽南语分支之下,除泉漳片外,还有潮州话、浙南片、大田片、龙岩片、中山片等方言。在其原乡中国大陆的福建,泉漳片是现代标准汉语外最优势的语言。海南通行的海南话以及广东雷州半岛通行的雷州话,原被归类定义是闽南语的方言,但由于与主流闽南语存在较大差异,后被特别划出,认定为闽语的直属分支。
2
相关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元夜、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灯节,闽南语与台语称为元宵、元宵节、上元、正月半。日本称、,朝鲜半岛称,其中“”为固有词,月圆、望日之意,或称。元宵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其中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格里历1月15日。
李鍌,字爽秋,福建省福州人,中华民国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教师。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生平致力于整理国字及推广儒学文化,著有《昭明文选通假字考》、《孝经疏证》、《修定重编国语辞典》、《异体字字典》和《闽南语字汇》等。2010年获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发教育文化专业奖章。
蜜饯,也称果脯,闽南语称之为咸酸甜,是以桃、杏、梨、枣、冬瓜、生姜或果仁等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渍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传说果脯是明朝时期的御膳房厨师发明的。
晋江话属于闽南语泉州话,晋江各镇腔调小有区别,东南北各镇是讲的是泉州海口腔闽南语,泉州海口腔以青阳、石狮为代表。西面的池店个别村、紫帽、磁灶大部分村,内坑、安海和东石大部分讲的是泉州府城腔闽南语,其中泉州市鲤城区腔调是作为泉州府城腔的代表,泉州的本土的音乐南管、戏剧高甲戏等以泉州府城腔为准。府城腔是泉州话的代表,台湾岛西部沿海鹿港一带海口腔近似于泉州府城话。
老板,又名东主,闽南语、台语、客家语称头家、老大,粤语又称老世或老细、事头、波士。包含以下含义:
橘子,或写作桔子,芸香科柑橘属的一种水果,原产自中国。闽南语称橘为柑仔,西南官话区的各方言中呼为“柑子”或“柑儿”,也有一些方言称之为“橘柑”。
高甲戏,又叫“戈甲戏”、“九角戏”、“九甲戏”、“交加戏”,以闽南语为媒介语进行表演,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最初起源于合兴戏发源于福建泉州,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和东南亚海外华人闽南人聚居之地。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弋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和《许仙谢医》等。
沤步是源自闽南语的一个词,闽南语念作àu-pōo。意思是“不好的招数”。现今演变为一个选举中的常用贬义词,意为在民主选举中,参选人或参选政党使用如“炮制丑闻”、“制造意外”、“捏造谎言”、“散播流言”等不道德手段,直接或间接丑化对手或抬高自己,赢取选民的支持或同情,煽动选民厌恶对手。虽然不少“沤步”行为名义上不违法,但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备受争议。
拳道,是“武术”的闽南语称呼,常见于东南亚华人社群,尤其是马来群岛的华人。拳道在印尼最为普及,然而在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及菲律宾也颇为常见。在这些地区,中国武术常随着商人、劳工与其他移民由中国南方传来。拳道也与东南亚当地的武术“马来武术”融和,因而产生出被称为“拳道席拉”的混合技法。
福佬客,俗称“客底”,由林衡道首次提出,指放弃客家话而改用闽南语,被闽南化的台湾客家人后裔。在台湾人口的统计中,可能有数十万人以上,而调查中,多数会依其本人的意愿,列为台湾闽南人。年轻一辈的福佬客,以中华民国国语和闽南语为主要使用语言,可能多亦以台湾闽南人自居。也有非常少数的人,原本是台湾闽南人,因定居客家,后代逐渐受到客家文化影响的客福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