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峡,又译为阿提沙、阿帝夏,原名月藏,法号燃灯吉祥智,尊称为阿底峡尊者,生于东孟加拉超越城中,他重新建立了藏传佛教僧团开创噶当派,重申戒律,并重新阐明了佛教根本教义,是对西藏后弘期佛教贡献最大的印度高僧。
8
格鲁派或格鲁巴派,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达——宗喀巴大师于十四世纪所创立,为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的后裔之一。宗喀巴大师亲建的第一座寺院为甘丹寺,故又称作甘丹派。格鲁,意为“善规”,亦称黄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主要观点为中观应成学说。
道次第,佛教书籍的类称。在藏传佛教中,根据资质禀赋的不同,将佛教修学划分为数个不同阶段;以这为主题,所写成的书籍,都可称为道次第。这类书籍中,最早出现的,是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这也是这类型书籍的共同范本
。宁玛派、噶当派及格鲁派,各自以道次第为基础发展出自身的论书。
七支供养 ,又称七支行愿,大乘佛教术语,源起于普贤菩萨法门。汉传佛教为普贤十大愿王,源自于《华严经》,而藏传佛教则以七支供养为主。在藏传佛教中,七支供养是由龙树、寂天传承,经阿底峡传入西藏,是很重要的前行法,所有宗派在修法之前,都要诵念七支供养仪轨,也是僧侣每日的功课。
菩提道次第广论,十五世纪藏传佛教格鲁宗喀巴的宗教著作。大多以《广论》作为简称。
以印地阿底峡所著《菩提道灯论》之道次第为框架,整理显教经论成24卷之巨著。
而金刚乘教法的整理则写为《密宗道次第广论》。
格鲁派或格鲁巴派,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达——宗喀巴大师于十四世纪所创立,为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的后裔之一。宗喀巴大师亲建的第一座寺院为甘丹寺,故又称作甘丹派。格鲁,意为“善规”,亦称黄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主要观点为中观应成学说。
那洛巴,生于孟加拉地区,佛教僧侣,曾居于那烂陀寺。是一名密教上师与大成就者,其密法经马尔巴及阿底峡传入西藏,形成那洛六法传承。西藏噶举派传承源自于他。
《菩提道灯论》,又译菩提道炬论,佛教论著,由阿底峡大师以梵文写成,被转译为藏文。这部论著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藏传佛教中有着重要地位,启发了一系列著作,根据此论体裁而写成的作品,被统称为道次第。
仲敦巴,本名杰瓦琼乃,藏传佛教噶当派创始人, 阿底峡的法统传承人。
自他交换法,又称自他相换法、自他换,大乘佛教术语,是一种修行禅定的方法,起源于寂天菩萨,经由阿底峡大师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极为盛行,在汉传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门,叫做代众生苦。
库敦·宗哲雍仲,本名宗哲雍仲,又译为库顿·尊哲雍仲、枯敦·尊追雍仲,为印度阿底峡入西藏弘法时期最著名的“库、俄、仲敦巴”三大弟子之一,藏传佛教后弘期噶当派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