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摄法,为菩萨所修行的道。四摄包括了四种,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为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使人觉悟的有情众生,具足了三昧陀罗尼。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所以利用四种摄受方便之门令众生产生一种好感和依附之心,当获得众生的信任,便可更容易使其亲近佛法。其中《华严经》亦有提到:“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而《维摩经》则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两者均说明四摄法的重要性,众生平日亦应多修行四摄法。
周孝闵帝宇文觉,表字陀罗尼,代郡武川镇人,北朝西魏权臣宇文泰嫡长子,南北朝时代北周的开国君主,号称天王,但实际上是权臣宇文护的傀儡。
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学与哲学概念,指生命个体能够脱离世间生死轮回及其带来的各种苦,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皆继承了这个观念,但在理论上有不同的见解。印度教吠檀多派认为达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脱。佛教则认为依靠修行转生到天界并不能完全从轮回中解脱,必须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无漏学来修行,达到阿罗汉圣果或正等正觉佛陀的两种涅槃方可脱离轮回。具体的方做法有许多种,如印度教讲禅定、瑜伽、诵咒语等,佛教讲诵陀罗尼咒、念佛、禅定等,依各教派传承而定。
十一面观音陀罗尼,又称十一面观音神咒、十一面观音真言,是十一面观音菩萨的陀罗尼,广传于藏传佛教的咒语,类似于汉传佛教的大悲咒,故民间俗称“藏传大悲咒”或者“藏密大悲咒”等。
梵天,又称大梵天王或大梵天、梵天主、净天、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字实际为音译,另有音译名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原是婆罗门教神明,后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配偶为辩才天女;梵天职司创造,是智慧之神,被视为一切法的创造者,婆罗门教相信梵文字母是由梵天创造的,故又称造书天。后成为佛教重要的护法神,常在佛教经典中以侍立或请法的形象出现,留有若干陀罗尼咒。祂居住在天界,所居的地方也被称为大梵天,是色界天初禅天的顶层天。
十小咒是汉传佛教早课、晚课时念诵的十篇字数较少的陀罗尼,包括《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大吉祥天女咒》。
悉地,汉译成就、妙成就、成就悉地、悉地成就,为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等印度宗教用语,是指修行获得成果,表现为获得神通,或所求遂愿,于佛教密宗则言修持密法、诵持陀罗尼真言时,身、口、意三密相应而出现妙境界。
观自在菩萨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知名佛教陀罗尼,盛行于西藏及汉传佛教地区,俗称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罗尼,其内容为唵么抳钵讷铭吽,汉语中又被写作:唵嘛呢叭咪吽或嗡嘛呢呗美吽等。此咒出自《大乘庄严宝王经》,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也被认为是四臂观音的心咒。
经幡,指有书写或印刷佛经或陀罗尼的幡布,令众生见闻、读诵、思惟、尘触而获得利益。
周孝闵帝宇文觉,表字陀罗尼,代郡武川镇人,北朝西魏权臣宇文泰嫡长子,南北朝时代北周的开国君主,号称天王,但实际上是权臣宇文护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