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佛教) 编辑
善,又译善巧、福、利、贤、方便等,佛教术语,意为好的、的、增长、改善、有利益的,用来形容能带来利益、好处的事物或行为。大众部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善、恶两种特性,而说一切有部将一切事物分为善、恶与无记三种特性,其中,善被称为白法、白净法、清净法等,指能带来正面结果的特性。阿毘达磨中,将善定义为一切能能善心所相应的行为、思想。
2
相关
陀罗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遮持,又音译作陀邻尼、驮啰尼、陁罗尼,持的意思是“无所漏忘”,能持的意思是“持诸,不令漏失”。能遮为“遮诸恶,不令得起”。二者合称遮持,又作总持,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总持又解释为“对经典的文字、义理、修行功德,皆悉持守”,或者“用简要的词句,含摄教法义理”。
恶,佛教术语,字面意义为不好的、恶的、无助益的,为的反义词,即不善。在说一切有部中,将一切事物的性质,分为善、恶与无记三性,大众部则只立善、恶两个性质。
善根,佛教术语,意指好的根性、善良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故名善根。有时又可用善本、德本来指称。如依《俱舍论》所说,则善根是指行者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
三受业,又称三受报业、三业,佛教阿毗达摩术语,根据受的性质,对于业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法,根据与恶二业,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三受,将业报分为三者: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
随念,或单译为念,佛教术语,为佛教的禅修法门,属于奢摩他。修行者将思惟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不漂荡,就称为念,是一种稳定、坚固的心理状态。合乎、以解脱为目标,忆念修行,叫正念。随时系念,忆持不忘,即是随念。
陀罗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遮持,又音译作陀邻尼、驮啰尼、陁罗尼,持的意思是“无所漏忘”,能持的意思是“持诸,不令漏失”。能遮为“遮诸恶,不令得起”。二者合称遮持,又作总持,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总持又解释为“对经典的文字、义理、修行功德,皆悉持守”,或者“用简要的词句,含摄教法义理”。
陀罗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遮持,又音译作陀邻尼、驮啰尼、陁罗尼,持的意思是“无所漏忘”,能持的意思是“持诸,不令漏失”。能遮为“遮诸恶,不令得起”。二者合称遮持,又作总持,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总持又解释为“对经典的文字、义理、修行功德,皆悉持守”,或者“用简要的词句,含摄教法义理”。
无记,佛教术语,意为无法分辨。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将所有事物都区分为、恶与无记三性。
善根,佛教术语,意指好的根性、善良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故名善根。有时又可用善本、德本来指称。如依《俱舍论》所说,则善根是指行者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
惭,佛教术语,字面意义为自我尊重,觉醒。是一种道德勇气及诚实态度,使人能够面对与反省自己的行为,避免不道德的举动。在阿毗达摩传统中,被认为是一种的心所,说一切有部将其列为大善地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