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 编辑
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讲学象山书院,世称“象山先生”,学术界常称其为“陆象山”。兄陆九韶、陆九龄,亦儒学名家。
1
相关
鹅湖之会,是中国宋朝时的一场程朱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学术辩论,由吕祖谦主持。辩论方为:程朱理学派朱熹,对抗心学派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地点在鹅湖山,邻近郡县官吏、学者百人列席观会。双方连三日激辩,陆九渊质问朱熹“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顿悟即明心见性。陆朱两方各持己见,陆九渊略占上风,朱熹不满而离去,但未明定胜败结果。
程颐,字正叔,北宋河南府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宋明理学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称“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后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庙。程颢、程颐学术思想略有不同,程颢主张“明心见性”,重视“气”,为学“力行”,影响了陆九渊。程颐主张“格物致知”,重视“理”,为学“穷理”,影响朱熹。
心学是“儒学”中宋明理学的一门学派,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提“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心学是“儒学”中宋明理学的一门学派,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提“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心学是“儒学”中宋明理学的一门学派,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提“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一个儒家学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呈鼎足相抗之势。因成型及发展于永嘉县地区,代表人物又多为永嘉学者,故称为“永嘉学派”。
温州古称“东瓯”,为“百越”,地处东南沿海,温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2002年出土的“老鼠山遗址”表明,5000年之前,温州地区就已经有古人类居住。先秦时期,温州为蛮荒之地,人口稀少,文化也并不发达,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设置闽中郡,温州因此得到开发。西汉汉惠帝三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即今天的温州市区。永嘉之乱后,汉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这也导致了温州的人口增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置永嘉郡,旧城为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根据风水思想而建。当时郭璞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北斗之口”,以此设计温州城。故而温州有“山如北斗城似锁”之美称,别称“斗城”。又因为建成时有白鹿衔花而过,别称“鹿城”。温州风景优美,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在此开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位于温州瓯江上的江心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有大量诗人驻足,留下诗句众多,故而别称诗之岛。及至宋朝,尤其是南宋,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北方汉人又一次的大规模南迁,温州的文化也进一步的得到发展。一时间,学者大家辈出,史称“温多士,为东南最”,陈亮称“人物满东瓯”。黄宗羲指出:“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目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永嘉学派也随着产生,成为南宋时期中国重要的一个儒家学派之一,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呈鼎足相抗之势。永嘉学派的核心思想为“事功”学说,此亦为永嘉学派的最大特点,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某些道学家的空谈义理。叶适为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由于南宋时期温州文人学士辈出,故而温州也被称作“东南邹鲁”。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温州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故而地理十分封闭,温州的主体方言温州话故而继承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没有随北方吴语演变为现代吴语,仍然保持宋朝时期甚至更早时期汉语的特点,因此,温州话作为温州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也被称作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永嘉学派对温州人的文化思想影响很大,造成了温州人追逐利益,脚踏实地的作风。到了元朝,温州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南戏。永嘉昆曲,温州鼓词等也是温州重要的戏剧品种。进入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温州的商业文明再一次复苏,全民皆商,温州也一度被认为是只知道金钱的“文化沙漠”。然而,根据中国社科院的《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温州被列为全中国最具文化竞争力的城市,其特点恰恰就表现在温州浓厚的商业气氛上。
阳明学,通常又称作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宋明理学。元代至明初以来流行的程颐朱熹一派的程朱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则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继承发扬,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成为“阳明学派”,亦称“姚江学派”,这种“心即是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因心即理,故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子学所认为的那样对立,而是可以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或作斯庵,生于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鄞县,陆九渊门人沈焕的后裔,布政使沈九畴族曾孙。是一位南明时期的文人、官吏;后半生因故流寓台湾,留下若干纪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被誉为“海东文献初祖”、“台湾汉语古典文学之祖”,与张苍水及徐孚远等人并称东宁三子。
洛学,又称“伊洛之学”,为北宋时期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建立的学派,以程颐的思想为主。学术上,程颢主张“明心见性”,重视“气”,为学“力行”,影响了陆九渊。程颐主张“格物致知”,重视“理”,为学“穷理”,影响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