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 编辑
儒家,又称儒学、孔孟思想、孔儒思想,诸子百家九流十家之一,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汉字文化圈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公元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恕道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1
相关
扈辄,赵国大将,受业于儒学,早年随廉颇、庞煖征战,素为赵国佞臣郭开所重用,接管魏国所割让的邺郡三城。赵王迁二年,秦国大将桓𬺈攻邺,扈辄出兵拒之,双方大战于东崮山,扈辄兵败。桓𬺈乘胜追逐,遂拔邺,连破九城,扈辄退保宜安,向赵国告急。不久桓𬺈攻克赵国的平阳、武城,扈辄被秦军杀死。
李鍌,字爽秋,福建省福州人,中华民国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教师。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生平致力于整理国字及推广儒学文化,著有《昭明文选通假字考》、《孝经疏证》、《修定重编国语辞典》、《异体字字典》和《闽南语字汇》等。2010年获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发教育文化专业奖章。
台湾丧葬于台湾不只是一种丧礼仪式,在民间亦演变成相当重要民俗文化。都市化程度极高的台湾各大城市,丧葬殡仪即使简化,仍为人们所重视。不仅于此,台湾丧葬于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中,亦为相当重要一环。台湾丧葬民俗除了深受汉人所传佛教、道教及儒学影响外,部分仪式或祭典也揉和平埔族的巫术文化,因此该民俗呈现出相当具特色。除此之外,因地区不同所衍生的台湾丧葬习俗和禁忌、例如牵亡、入殓、封钉、捡骨、对年、合炉、观落阴、电子花车、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等习俗都为他地少见。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心学是“儒学”中宋明理学的一门学派,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提“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张李德和,字连玉,号罗山女史、琳琅山阁主人、题襟亭主人、逸园主人、连玉等;为台湾嘉义市诗人、画家,出身云林西螺镇望族,为清朝水师副将李朝安后代、儒学训导李昭元长女,后嫁嘉义医士张锦灿为妻,皇民化后曾改姓长谷。在协助丈夫事业之余,亦加入西螺菼社、嘉义罗山吟社,也曾组琳琅山阁诗会、鸦雀书画会、题襟亭填词会、连玉诗钟社、小题吟会等文人聚会。而除了诗作之外,她在画坛上亦有所成就,除作品多次入展外,还在1942年荣获“推荐画家”与“无鉴查画家”的荣誉。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半家,日本公家家格的一种,是最下位的堂上家。属于广义的日本公卿,通常是以特殊技艺、才能在朝廷之中位列公卿的贵族,如神道、儒学、医学、阴阳道、弓道等朝廷侍奉的职务。官位方面,部分家族可以像羽林家、名家一样担任近卫府、弁官局,乃至官至大纳言、中纳言等朝廷重臣,但主要还是以非参议的公卿居多。
康岳,中国清朝官员,1736年,于台湾担任彰化县儒学训导,主要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品等为从七品。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朝的词、诗歌、散文、话本、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宋朝的文学作品在北宋初期禀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随着王禹偁关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学,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欧阳修带起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才以平实的语言来创作,加上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雅俗共赏,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当时的各种文体,互相影响,有破有立,而且派别林立,题材众多,并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文坛有长足的发展。话本小说与戏曲就在这个时期不断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后,文人多以作品抒发爱国情怀。可是南宋末期出现因循风气,结束了宋朝文学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