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涌峡 编辑
黄泥涌峡,简称黄泥涌,位于聂高信山渣甸山之间,是一个香港香港岛湾仔区山坳之一,北至大坑道,南至大潭道深水湾道,当中只有少部分属南区,海拔250米,是5条道路的汇合处,位置相当险要,在香港仔隧道未通车前是香港岛南北岸之间的要道。
1
相关
黄泥涌水塘花园,位于香港香港岛南区黄泥涌峡,前身是于1899年建成的黄泥涌水塘,因为规模不及其他主要水务设施,于1986年由市政局改建为香港首个划艇公园,现时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园内的水坝、水掣房及溢流口于2009年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黄泥涌峡天桥是香港1号干线的一部分,为一条连接香港仔隧道跑马地出口及坚拿道天桥南端的行车天桥,全线为4线双程分隔道路,往往被视为坚拿道天桥的自然延伸部分。需要留意的是,黄泥涌峡天桥虽然以“黄泥涌峡”来命名,但事实上与黄泥涌峡或黄泥涌峡道均有一段颇远的距离。
大潭水塘道是香港的一条道路,大部分路段沿山坡上落,部分则建于水坝上。大潭水塘道始至香港岛黄泥涌峡,黄泥涌水塘公园之西北、浅水湾道、黄泥涌峡道与布力径之间的交通交汇处,该处也是港岛径第四段的终点,同时也是港岛径第五段之起点。大潭水塘道之中段与大潭道之中段,交加于大潭笃水塘以南、大潭童军中心以西。大潭水塘道终于大潭童军中心以东、大潭港以西、红山半岛以北。
城巴41A线是香港岛的一条巴士路线,来往华富邨及北角码头。本线与新巴42线同为往返华富邨及北角码头,但本线途经南风道、黄泥涌峡、大坑道及炮台山道往返,而后者取道香港仔隧道及铜锣湾往返南区,因此两者之服务对象并无太大关连。
南风道为香港港岛南区黄竹坑的一条行车道路,西起黄竹坑道及香港仔隧道入口交界往香港仔等地,东接深水湾道及寿山村道交界往黄泥涌峡、寿山村及深水湾等地。
中峡是香港的山坳之一,位于香港岛中部金马伦山和聂高信山之间,西面为湾仔峡,东面则为黄泥涌峡,海拔280米。峡谷之下被南风隧道/香港仔隧道穿过。值得留意的是,中峡道本身无法直达中峡,而是需要经中峡道东面分支末端的一条泥径至布力径交界处,始为中峡之真正所在地。
圣约翰大战纪念碑,又作圣约翰救伤队烈士纪念碑,是一座在香港黄泥涌峡的纪念碑,该纪念碑位于黄泥涌峡道,于1952年竖立,以纪念在香港保卫战中牺牲的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队员。
渣甸山,是香港的一个山峰,位于香港岛湾仔区东南部,大坑以南一带,海拔433米。毗邻山峰包括有聂高信山、紫罗兰山、宝马山及毕拿山等。港岛径第五段、卫奕信径第二段、大潭郊游径和金督驰马径均途经渣甸山。渣甸山与聂高信山之间是黄泥涌峡。比大坑道137号中国石油油站小的号码或地址不是渣甸山, 而是大坑或毕拿山。
深水湾道是香港岛南区深水湾的一条道路,连接黄泥涌峡及香岛道。全程两线双向行车,弯多路窄,且颇为陡峭,除与南风道连接的一段较为平坦和宽阔。在南风隧道/香港仔隧道于2016/1982年建成前,它和南风道一度是进出南区的重要通道。沿途建筑物稀疏,是高尚住宅。南风道以东一段亦是湾仔区和南区区界的一部分。
香港木球会,是香港一个私人会所,成立于1851年,木球会旧址原为英军美利操场的一部分,1851年改作公共康乐设施,并成立香港木球会,建有会所及球场。1975年木球会迁往黄泥涌峡后,旧址辟作遮打花园。
遮打花园内有一座海旁填海基石,于1890年4月2日由当时访港的干诺爵士设置,以纪念当时中区海旁填海工程的动工仪式。基石原位于木球会会所的看台附近,其后于1975年移走,并于1983年迁往遮打花园现址,与其原来位置十分接近。
现总部位于铜锣湾扫杆埔大球场径一号,会长是Sean Robson。会所在黄泥涌峡道137号。现有超过2,300名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