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 编辑
《三礼》,即《仪礼》、《周礼》和《礼记》。此名称始于东汉郑玄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常骞,字季慎,西晋蜀郡江原人。常竺之孙,阆中令常伟之子。常骞研究过《毛诗》和《三礼》,后出任益州从事、主簿、蜀郡功曹。察孝廉后,担任萍乡令、成都国侍郎、绵竹令、成都国郎中令。晋惠帝永宁元年,常骞跟随司马颖讨伐司马伦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并升任魏郡太守兼材官将军。由于此时八王之乱,中原大乱,常骞打算辞职,被朝廷任命为新都内史,不久又被任命为湘东太守,常骞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享年虚岁六十八岁。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原称为《礼》或《礼经》,内容记载着先秦的礼仪制度,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今文经《礼》17篇,传世至今。汉景帝时刘余毁孔子旧宅得古文经《礼》56篇,其中有17篇与今文经《礼》相同,余下39篇大多亡佚,属于逸《礼》。《仪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
崔灵恩少年好学,经学习精通《五经》,尤其关于《三礼》、《三传》。他在北魏曾担任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回到南梁,梁武帝以他懂得儒学,擢升拜任员外散骑侍郎,累迁步兵校尉,兼官国子博士。他聚众讲学,经常有数百人听讲;他个性真率无表情,解释经书道理十分仔细,建康的儒者十分敬重他,而他的助教孔佥也很好学。崔灵恩首先熟悉《左传》服解,但不在江东流行;之后改说杜义,文句通常难以信服,就写作《左氏条义》理顺分明。他的另一位助教虞僧诞精通杜学,就写作《申杜难服》答谢崔灵恩,并行于世。
三礼注专指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仪礼》、《礼记》、《周礼》所做的注解,成书年代在公元167-184年,那时他刚从老师马融门下学成而归而刚正好受党锢之锅牵连而闭门著书立说。三礼之学被称为郑学。
贾公彦,洺州永年人。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专家。官至太常博士,撰有《周礼义疏》五十卷、《仪礼义疏》四十卷。
陆乂袭爵始平侯。陆乂聪敏博学,有文才,十九岁时举司州秀才。历任秘书郎、南阳王文学、通直散骑侍郎,待诏文林馆,兼散骑侍郎。迎接南陈使者,回朝后,兼中书舍人,加通直散骑常侍。陆乂对《诗经》、《书经》、《易经》、《三礼》、《春秋经》等五经最精熟,文林馆中称陆乂为“石经”。石经,古代将儒家经典刻在石头上,作为样板以供学人校改、订漏。并为之做俗语说:“五经无对有陆乂”。
臧焘,字德仁,南朝东莞郡莒县人,武敬皇后兄,少好学,善《三礼》,后虽为外戚贵显,仍自奉简约。
世居安徽歙县。十七岁补弟子员,曾就读于杭州诂经精舍,嘉庆二十一年为优贡生,为人不苟言笑,邃精《三礼》。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卒于北京,年四十九。著有《求古录礼说》十五卷,《续》一卷,《补遗》一卷,道光三十年由陆建瀛委托陈奂校刊,另有《乡党正义》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