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编辑
上座部佛教,佛教宗派,现今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高棉族、老挝族及中国泰族聚居地等地,还有一些古印度传承残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区尼泊尔连同印度米佐拉姆邦阿鲁纳恰尔邦、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区;与大众部并列为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上座部及与之区别的大众部这两个术语,从历史源流上观之,是来自印度佛教史上导致佛教根本分裂的戒律议题纷争,不是修行目标倒底是应成阿罗汉或成佛的分歧。
1
相关
上座部,又译为他鞞罗部、体毘履部、他毗利部、他毘梨部,为佛教中的一个派系。上座部起源于第二集结之后遵守保守戒律的僧团,与大众部并列为部派佛教时期最早的两个分支。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继承了上座部中分别说部传统。
七清净,佛教术语,源自觉音《清净道论》,由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细分出来,为修习解脱道至涅槃的七个阶段。在上座部佛教中有很重要地位。
四护卫禅,佛教术语,为四种禅修方法的合称:佛随念、慈心观、不净观、死随念。四护卫禅在上座部佛教中极为盛行,被认为可以帮助修行者克服修行中的各种障碍,以达到涅槃解脱。
秘密佛教,又名金刚乘,是佛教的其中一种修行方法,与印度教的怛特罗密教同时,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兴起。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则被称为显教。它的别名甚多,又称为怛特罗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金刚轮、真言宗。
摩哂陀,又译作摩酰因陁罗、摩呻提,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长老,他对于佛教传出印度本土有重要的贡献,将分别说部引入斯里兰卡,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印度佛教复兴运动或达利特佛教运动是由阿姆倍伽尔于1956年在印度贱民中发起的一个宗教和社会政治运动,该运动重新解释了佛教,产生了名为“新乘”的佛教派别。阿姆倍伽尔当时使50万达利特人皈依佛教。该派不承认了印度教,对印度种姓制度发起挑战,主张达利特人权利。该派也不承认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及密宗传统,宣誓追求左翼佛教的道路。
北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相对,在佛教史上,根据佛教由印度中心向外传播的方向,而做出的佛教传统分类。由印度经过中亚,再往中国、东北亚一带传播,以及由印度传至西藏的佛教传统,称为北传佛教;由印度传往斯里兰卡岛,之后经缅甸、印尼传播至南亚、东南亚与中国云南地区的佛教传统,称为南传佛教。
叶均,还俗前法名了参,男,浙江瑞安县人,中国佛学家,是研究上座部佛教的学者,为太虚大师在1946年派往斯里兰卡学习南传佛教的留学僧之一,1957年回国后舍戒还俗,成为佛教居士,从事巴利语佛典的翻译和研究,完成了《法句经》、《清净道论》、《摄阿毘达磨义论》等三部上座部经论的翻译,并担任过中国佛学院南传佛教教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和常务理事。
小乘是大乘佛教界以往所划分的三乘教法中用来对于声闻、辟支佛的统称,主要理由是基于这两乘不像菩萨乘以成佛为修行目标,所以不以菩萨道而以解脱道为修持之道的声闻乘与独觉乘,是低下、低贱的修行方法、交通工具。在佛教文献上,巴利三藏的大藏经版本的任何内容记载中,佛陀从未认为声闻乘、独觉乘是小乘、亦即佛陀并未、也不可能自己抨击自己指导的声闻教法或提及的独觉法门为低贱;然而大乘佛教界则常常以自家教派所编辑的另一套大藏经版本中的某些佛经、论著内容记载为准,而在以往贬称以声闻乘、独觉乘为主要修行方法的部分为小乘,导致以往大乘佛教界进而贬称未以成佛为目标、未以菩萨乘为修行方法的佛教相关教派所构成的整体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这个名称以往也常被用来称印度佛教史上的早期所有传统部派佛教教派,以及现代上座部佛教。因为“小乘”此字眼对于了解其在巴利语、梵语原意的有些信众会有贬义,在学者及佛教徒间,长期存有争议,现代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呼。1950年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达成明确共识,无论在西方或东方对上座部佛教的正确称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佛教。
教派,即宗教派别,又称为宗派,是在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例如基督教的主要派别有天主教、正教、新教等;伊斯兰教主要派别有逊尼派、什叶派等;佛教的主要教派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