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 编辑
丞相,是中国历史官名,宰相正式职称之一。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政府首脑,辅助皇帝总理政事的百官之长。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射皆为先秦礼仪如射礼酒礼中辅助仪式之人。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天水之战是三国时期,于228年春季在中国西北地区所爆发的战役。蜀汉军队在丞相诸葛亮率领下诸葛亮北伐,计划夺取敌国曹魏的战略城市长安。汉军一度取得南安郡、天水郡及安定郡三郡,但不久因街亭之战挫败了此次北伐后失去;正如《三国志》中魏将张郃的传记所言,南安、天水、安定郡叛乱投靠诸葛亮,张郃将他们全部平定。
范直彦,苏州吴县人。北宋朝奉郎。其父范正民北宋团练推官。祖父范纯仁北宋丞相。其曾祖父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
诸葛瑾,表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孙吴的政治家和武将,诸葛瑾胞弟是仕于蜀汉的诸葛亮,族弟是仕于魏的诸葛诞;官至太傅和大将军,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及丞相。生于经学世家的诸葛瑾,治《毛诗》、《尚书》及《左氏春秋》。诸葛瑾公私分明,虽与胞弟诸葛亮阔别多年,但因各为其主,在出使蜀汉时,兄弟聚面只谈论公务,私下不相往来,但会互通书信作问候,现存有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与兄瑾书》多篇。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之外。参见周朝官制。
吕不韦,中国战国时代政治人物,卫国濮阳人,初为大商人,后来成为秦国丞相,封文信侯,在秦为相十三年。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范直筠,原苏州吴县人,后迁乐平,遂为乐平人。北宋朝奉郎。北宋朝请大夫范正国之长子, 有五弟。祖父范纯仁北宋丞相。其曾祖父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
诸葛亮,表字孔明,东汉末年徐州琅琊郡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也是三国时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他常被后世认为是智慧和忠义的典范。先为刘备麾下最为重要的核心幕僚,后为刘禅初年蜀汉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杜夷家世以儒学著称,为地方显族。年轻时恬泊好学,操尚贞素,博览经籍及各家学说。对历算农医均有研究。中年时隐居汝颍之间,十载足不出门,四十岁后,始回故乡,闭门教授经学,门徒达千人之多。晋惠帝时,三次荐为孝廉,州郡辟为别驾;晋怀帝永嘉元年征拜博士、太傅,他都不应命。丞相司马睿特立儒林祭酒委任他,仍以得病推辞。晋元帝时,任国子祭酒。皇太子司马绍三次至其宅第,执经问义;国有大政,常就第咨询。著有《幽求子》二十篇行于世。太宁元年病卒,谥贞子。
燕帖木儿,又作燕铁木儿,元朝时期钦察人,是土土哈孙,床兀儿的儿子。历任同知宣徽院事、左卫亲军都都指挥使、佥书枢密院事。因拥立元文宗有功,被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封太平王,把持朝政。
孔光,西汉后期大臣。字子夏,曲阜人,孔霸第四子,孔子十四世孙。少年时好经学,不到二十岁,被推举为议郎。后来,光禄勋匡衡举孔光为方正,之后改任谏大夫。汉成帝刚刚即位,以他为博士、尚书令。以审理冤案逐渐知名。孔光掌管枢机朝政十余年。前15年,孔光为御史大夫,直到前8年。前7年,汉哀帝即位,孔光为丞相,二年三月被封为博山县侯。孔光与师丹、何武等拟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贵族反对,未果。前5年,孔光罢相。前2年,再任御史大夫,继而复任丞相。前1年,丞相改名为大司徒。汉平帝即位,孔光晋升为太傅。元始元年,孔光为太师。元始五年,孔光去世,谥号简烈。赐赠丰厚,葬礼十分盛大,送葬的车就有一万多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