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 编辑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汉字文化圈上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传统节日,本来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后来道教视中元节为地官赦罪日,佛教传入后又以此日为盂兰盆节,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不少地区在同一日都有各式活动。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1
相关
盂兰胜会中的“盂兰”由梵文“Ullambana”译来的,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是来自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胜会”是指一大群人举行活动的意思,在香港亦称为盂兰节、中元节或鬼节。相传阴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开鬼门关,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关闭,七月十四日佛教定为“盂兰盆会”,而道教则称为“中元普渡”。
抢孤为闽南民系及越南一种庙会活动,台湾的宜兰头城及屏东恒春、中国大陆闽南、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普渡或醮会等祭祀活动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其中一种比较为人熟悉的为抢包山。一种说法是为了娱乐众家先灵,扮演抢食的饿鬼,另一种说法是抢夺祭品,以吓退流连忘返的亡魂;同时亦有赈济贫苦流民的功能。
员林地藏庵,是位于台湾彰化县员林市中正里、员林公园旁的地藏庵,由来有原汉冲突、闽客械斗等说法,员林人会以此庙为中心举行中元普渡
盂兰胜会中的“盂兰”由梵文“Ullambana”译来的,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是来自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胜会”是指一大群人举行活动的意思,在香港亦称为盂兰节、中元节或鬼节。相传阴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开鬼门关,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关闭,七月十四日佛教定为“盂兰盆会”,而道教则称为“中元普渡”。
盂兰胜会中的“盂兰”由梵文“Ullambana”译来的,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是来自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胜会”是指一大群人举行活动的意思,在香港亦称为盂兰节、中元节或鬼节。相传阴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开鬼门关,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关闭,七月十四日佛教定为“盂兰盆会”,而道教则称为“中元普渡”。
华人地区的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民俗信仰及道教名称,盂兰盆节则是佛教名称,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
抢孤为闽南民系及越南一种庙会活动,台湾的宜兰头城及屏东恒春、中国大陆闽南、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普渡或醮会等祭祀活动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其中一种比较为人熟悉的为抢包山。一种说法是为了娱乐众家先灵,扮演抢食的饿鬼,另一种说法是抢夺祭品,以吓退流连忘返的亡魂;同时亦有赈济贫苦流民的功能。
华人地区的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民俗信仰及道教名称,盂兰盆节则是佛教名称,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
华人地区的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民俗信仰及道教名称,盂兰盆节则是佛教名称,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