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 编辑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理学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中国西北地区窑洞建筑、游牧民族蒙古包建筑、北方四合院建筑等等。传统中国建筑更加塑造了整个东亚的建筑体系,朝鲜越南蒙古琉球日本汉字文化圈地区均受中国传播影响。
1
相关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受古代中国文化影响, 越南、琉球部分建筑也能看到影壁。屏风的作用与影壁相似,琉球语里直接把影壁称为屏风。
徽派建筑是中国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支流派,是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点是“白墙黑瓦”。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皖南徽州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及毗邻泛徽州地区。徽商曾经涉足的大中城市如宁波、金华、兰溪、严州、扬州等地亦有徽派建筑遗存。此外,徽州民居更漂洋过海到了海外,例如美国的中国文化学者Nancy Berliner把徽州黄村的荫余堂搬到了美国波士顿, 又如成龙捐赠给新加坡的徽派木质建筑。
牌坊,简称坊,类似于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亦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牌坊更被海外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在西方世界很多城市的唐人街都有牌坊作为标志。严格区分下,牌坊不同于牌楼,在立柱和横板上没有斗拱及屋顶结构的称为牌坊,而在立柱和横板上有楼的称为牌楼。
上马石中国传统建筑乃至整个东亚的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碑石。多用汉白玉、花岗岩、大理石或木材等石木材料制成。置于家户、寺庙、墓陵、宫殿等庄肃建筑群的正门左右两侧,为人们离走时登马方便而置。上马石外形多呈“”状,为两台阶式。古时稍有身份的人们多使用马骡交通,离走外出时,仆人迁领马骡到上马石前,主人或客人走上上马石再登伏马匹。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受古代中国文化影响, 越南、琉球部分建筑也能看到影壁。屏风的作用与影壁相似,琉球语里直接把影壁称为屏风。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合院式中国传统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住宅,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花园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唐楼是中国华南地区、香港澳门地区,甚至东南亚一带于19世纪中后期至1960年代的建筑风格,不少混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及西式建筑风格。
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活跃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专门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的民间学术组织。
下马碑,别称下马牌,是中国传统建筑乃至整个东亚的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碑牌。多用汉白玉、花岗岩、大理石或木材等石木材料制成。竖立在寺庙、墓陵、宫殿等庄肃建筑群的正门左右两侧,提醒路过人员从马骡上或轿上下来步行通过,以表示对建筑物中的人物或神灵的恭敬。下马碑是一种谕令碑,即碑文等同于帝王口谕的命令,门前有看守兵卒监督,违令者甚至会被斩首惩罚。它也是一种封建社会等级礼仪的象征,来源于儒家中的五伦观念。
香港铁路博物馆,位于香港新界东大埔墟市中心,是香港文化博物馆辖下博物馆,由旧大埔墟火车站改建而成,有着风格独特金字顶型的中国传统建筑,专门介绍香港铁路运输的历史。现时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