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 编辑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在中国历史中,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单一制国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
1
相关
律令制,又称律令体制,是东亚古代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源于中国后来传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儒家文化圈地区。实行律令制的国家又称律令国家。
藩是日本江户时代幕藩体制对于江户幕府直属领地以外大名领国的非正式称呼;这些领国源于日本古代封建体系,经过战国的兼并,于江户时代形成了276个地方分权单位,直到1871年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形成现今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体系。
藩是日本江户时代幕藩体制对于江户幕府直属领地以外大名领国的非正式称呼;这些领国源于日本古代封建体系,经过战国的兼并,于江户时代形成了276个地方分权单位,直到1871年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形成现今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体系。
是汉字文化圈所使用的行政区划名称,历史悠久。在中国先秦时代既已做为地名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演变为行政区单位,沿用至今,成为汉字文化圈传统意义上和法律地位上的地方行政单位名称,扩展出县级行政区的概念。在今日的汉语圈,“县”主要作为次级行政区存在,但在日本则是一级行政区。做为中国历史悠久的行政区单位,现代中国学者认为,县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地方行政的分水岭,有“中央集权不下县”之说。其观点认为中央政府的行政仅触及县以上行政区,县以下则是处于“地方自治”状态。
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国战国时期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6年攻打赵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5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田齐六国,结束中国自春秋时期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废藩置县是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推出的新政,用以废除传统的大名制度,施行中央集权,设立新的地方政府。
汉景帝刘启,为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享年48岁,其正式谥号为“孝景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景帝”,景帝后元三年正月甲子崩于未央宫,农历二月癸酉葬于汉阳陵。为汉文帝刘恒长子,母窦皇后。他在位期间,主要是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和他父亲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蜀汉刘备都是他的后裔。
立陶宛十字军为13世纪末至15世纪初条顿骑士团与立窝尼亚骑士团以将立陶宛大公国基督化为名发起的战役与殖民行动,早前的立窝尼亚十字军与普鲁士十字军已征服了库洛尼亚人、瑟米加利亚人、拉特加莱人、瑟罗尼亚人与古普鲁士人等立陶宛周围的其他波罗的族群;条顿骑士团与立陶宛最早的冲突发生在1185年,1220年代条顿骑士团获得托伦的土地,因而更加接近立陶宛,并逐渐影响立陶宛国内的政治与宗教信仰,但直至1280年代才成为立陶宛严重的外患,当时立陶宛大公国已达成中央集权而有能力组织反击,14世纪骑士团持续劫掠立陶宛,虽未成功占领土地,但人力损失惨重,边界的苏瓦凯加与萨莫吉希亚等地区因种族清洗而杳无人烟,为欧洲史上为期最长的冲突之一。
战国时期,亦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共有7种说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周定王十六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三种说法为较多人接受。而战国时代结束于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原。后世史家划分东周前半为春秋时代及后半为战国时代,东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已被秦国所灭亡,所以东周不完全包括战国时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休,故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周显王三十五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受损。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规模变革,例如郡县制度、私田制、广泛应用铁器和贵族因亡国变为平民传播知识。各国为获取土地、财富、人口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之土地逐渐走向新时代,塑造了中央集权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雏形。战国承春秋时代的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各国相继图强而举国改革,涌现了大量名将争锋和名士合纵连横捭阖之典故,为后世传诵。
地方分权、分权自治、或权力分散,是“权力去中心化”的简称。“中央集权”的对称。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归地方政府行使的制度。竭力谋求限制上级的权力、最大程度的增强下级权力,以防止独断专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