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最早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的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包括本纪12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表10卷、书8卷,共130卷,52万6500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佚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为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刻三家注史记。
中国之正史,即为二十四史,皆为纪传体,二十四史每本皆有本纪与列传两种体例,其中本纪为该朝帝王生平之传记,而列传相对而言,为该朝大臣与其他知名人物生平与少数民族之传记。
《金史》为元朝脱脱等撰之纪传体金朝史,共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后附〈金国语解〉一卷。清朝施国祁有《金史详校》10卷。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梅尧臣等合撰,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传150卷。
《旧唐书》为后晋张昭、贾纬等撰。后晋天福六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张昭、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先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后赵莹罢相,刘昫代为监修。后晋开运二年书成,时因刘昫为宰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最初为避讳石敬瑭,取名《李氏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李渊武德元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中国朝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获历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辽史》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 中国古代历史纪传“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奚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列传四十五,此外还有〈国语解〉一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下迄隋朝义宁二年,记南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与《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并参考各种杂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体例完整,文字优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未完成的事业。北史的史料价值被远远低估,其准确性非常之高,如隋朝杨雄,北史与杨雄墓志作邘国公,隋书与资治通鉴作邗国公,北史与杨雄墓志正确。
表,一作谱,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部分,与本纪、列传、志不同,是以表格来整理历史现象之流变,以使人易于理解。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刘宋永初元年,下迄南陈祯明三年。记刘宋、南齐、南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的南北朝史。《南史》与《北史》是唐初历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未完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