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稳态 编辑
亚稳态在物理学化学中指原子原子核或其他动力系统所具有的比一般激发态持续时间更久的特殊激发态,而亚稳态通常又比基态持续时间短。不同亚稳态的原子核形成了核同质异能素。亚稳态原子通常在和其他原子发生碰撞后失去能量。亚稳态原子核常以伽马射线放射性的形式失去能量,
5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核同质异能素指的是由于某个原子的原子核内核子处于激发态,而产生原子核的亚稳态,这种状态下原子核内的核子会占用能量更高的核壳层模型。这通常是核反应的产物。由于这些在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比常见的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要长,因此被称作处于“亚稳态”,并在原子的质量数后附上“m”作为标记,如58m27Co。在有多个亚稳态时,使用m1、m2、m3等,按照激发态从低到高进行标记,如177m272Hf。通常,这一术语只指那些半衰期在10秒以上的状态,一些学术文章中更是推荐以5×10秒作为最短的半衰期。
电子偶素或称正电子素是一个电子与一个正电子组成的亚稳态的束缚态,化学符号是Ps。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在1951年发现。
核同质异能素指的是由于某个原子的原子核内核子处于激发态,而产生原子核的亚稳态,这种状态下原子核内的核子会占用能量更高的核壳层模型。这通常是核反应的产物。由于这些在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比常见的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要长,因此被称作处于“亚稳态”,并在原子的质量数后附上“m”作为标记,如58m27Co。在有多个亚稳态时,使用m1、m2、m3等,按照激发态从低到高进行标记,如177m272Hf。通常,这一术语只指那些半衰期在10秒以上的状态,一些学术文章中更是推荐以5×10秒作为最短的半衰期。
核同质异能素指的是由于某个原子的原子核内核子处于激发态,而产生原子核的亚稳态,这种状态下原子核内的核子会占用能量更高的核壳层模型。这通常是核反应的产物。由于这些在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比常见的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要长,因此被称作处于“亚稳态”,并在原子的质量数后附上“m”作为标记,如58m27Co。在有多个亚稳态时,使用m1、m2、m3等,按照激发态从低到高进行标记,如177m272Hf。通常,这一术语只指那些半衰期在10秒以上的状态,一些学术文章中更是推荐以5×10秒作为最短的半衰期。
电子偶素或称正电子素是一个电子与一个正电子组成的亚稳态的束缚态,化学符号是Ps。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在1951年发现。
核同质异能素指的是由于某个原子的原子核内核子处于激发态,而产生原子核的亚稳态,这种状态下原子核内的核子会占用能量更高的核壳层模型。这通常是核反应的产物。由于这些在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比常见的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要长,因此被称作处于“亚稳态”,并在原子的质量数后附上“m”作为标记,如58m27Co。在有多个亚稳态时,使用m1、m2、m3等,按照激发态从低到高进行标记,如177m272Hf。通常,这一术语只指那些半衰期在10秒以上的状态,一些学术文章中更是推荐以5×10秒作为最短的半衰期。
电子偶素或称正电子素是一个电子与一个正电子组成的亚稳态的束缚态,化学符号是Ps。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在1951年发现。
电子偶素或称正电子素是一个电子与一个正电子组成的亚稳态的束缚态,化学符号是Ps。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在1951年发现。
电子偶素或称正电子素是一个电子与一个正电子组成的亚稳态的束缚态,化学符号是Ps。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在1951年发现。
核同质异能素指的是由于某个原子的原子核内核子处于激发态,而产生原子核的亚稳态,这种状态下原子核内的核子会占用能量更高的核壳层模型。这通常是核反应的产物。由于这些在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比常见的激发态的核子的半衰期要长,因此被称作处于“亚稳态”,并在原子的质量数后附上“m”作为标记,如58m27Co。在有多个亚稳态时,使用m1、m2、m3等,按照激发态从低到高进行标记,如177m272Hf。通常,这一术语只指那些半衰期在10秒以上的状态,一些学术文章中更是推荐以5×10秒作为最短的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