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里克·洛伦兹 编辑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曾与彼得·塞曼共同获得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于1881年当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同时还曾担任多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彼得·塞曼,荷兰物理学家。1885年进入莱顿大学在亨德里克·洛伦兹和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的指导下学习物理,1893年取得博士学位。1896年塞曼发现了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现象,被命名为塞曼效应。随后,洛伦兹在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二人因此被授予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曼效应,在原子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光谱学里是指原子的光谱在外磁场中出现分裂的现象,是1896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彼得·塞曼发现的,随后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洛伦兹在理论上解释了谱线分裂成3条的原因。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很多原子的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非常复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完整解释塞曼效应需要用到量子力学,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耦合成总磁矩,并且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磁场作用下的附加能量不同,引起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中,总自旋为零的原子表现出正常塞曼效应,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表现出反常塞曼效应。塞曼效应是继1845年法拉第效应和1875年克尔效应之后发现的第三个磁场对光有影响的实例。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利用塞曼效应可以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塞曼效应也在核磁共振频谱学、电子自旋共振频谱学、磁振造影以及穆斯堡尔谱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洛伦兹变换是观测者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之间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时所进行的转换关系,在数学上表现为一套方程组。洛伦兹变换因其创立者——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洛伦兹而得名。洛伦兹变换最初用来调和19世纪建立起来的经典电动力学同牛顿力学之间的矛盾,后来成为狭义相对论中的基本方程组。
因子是一个出现在狭义相对论中的速记因子,得名于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洛伦兹,被用于计算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相对论质量等相对论效应。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讲述的是狭义相对论从无到逐渐确立的过程。在其发现过程中,包括了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亨德里克·洛伦兹、儒勒·昂利·庞加莱等先辈的研究发展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这些成果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达到了顶峰。此外,还包括了马克斯·普朗克和赫尔曼·闵可夫斯基等人的后续的工作。
柯西分布也叫作柯西-洛伦兹分布,它是以奥古斯丁·路易·柯西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名字命名的连续概率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爱因斯坦水槽是一个古董水槽,1920年以来,它一直被莱顿大学物理系使用。最初,水槽位于卡末林·昂内斯图书馆的大讲堂。1977年,物理学家们搬到了莱顿生物科学园,水槽也一同搬到了新的建筑中。现在它依旧位于此处扬·奥尔特大楼里的De Sitterzaal大讲堂,延续着为来访的著名科学家们洗手的传统。使用过它的人包括保罗·埃伦费斯特、海克·卡末林·昂内斯、亨德里克·洛伦兹以及爱因斯坦本人。最近一些诺贝尔奖得主也使用过它,比如布赖恩·施密特和阿尔贝·费尔。
柯西分布也叫作柯西-洛伦兹分布,它是以奥古斯丁·路易·柯西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名字命名的连续概率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万德·约翰尼斯·德哈斯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1934年拉姆福德奖章得主,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舒勃尼科夫-德哈斯效应和德哈斯-范阿尔芬效应而知名,博士生导师为超导现象发现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妻子为物理学家亨德里克·洛伦兹的女儿、物理学家海特勒伊达·德哈斯-洛伦兹,育有二子二女。
万德·约翰尼斯·德哈斯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1934年拉姆福德奖章得主,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舒勃尼科夫-德哈斯效应和德哈斯-范阿尔芬效应而知名,博士生导师为超导现象发现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妻子为物理学家亨德里克·洛伦兹的女儿、物理学家海特勒伊达·德哈斯-洛伦兹,育有二子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