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 编辑
《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南朝梁周兴嗣所作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据说是梁武帝取了王羲之写的一千个字体,令其亲人练习书法,而后觉得杂乱无章,于是又命周兴嗣编为一篇作品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宣徽院,于唐朝后期设置,有南、北二院,“置宣徽南北院使,以宦者任之,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籍、郊祀、朝会、宴飨、供帐之事”。宣徽院设有酒坊,专为皇宫造酒,高承《事物纪原》:“唐有酒坊使”,金银酒器以《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顺序编排。金明昌五年 增设御药房,隶属宣徽院。洪武元年改宣徽院为光禄寺,负责的是御膳食材的采买。清初复设内官监,管理内务府帑项出纳,顺治十七年易名为宣徽院,康熙十六年始称会计司。
台湾文言文,即台湾文言文,是台湾从郑氏王朝至台湾战后时期所通用的一种书面语文书,而用于阅读汉文的语言则主要为台语及台湾客家语,读音为文读音。台湾汉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郑氏王朝、台湾清治时期和台湾日治时期三个阶段。在汉文教育方面,多以《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和《千金谱》等作为蒙学教材,待基础稳固后再进一步学习《论语》、《孝经》和《诗经》等四书五经。而作品类别则涵括诗歌、散文、赋、小说、词和诗话等。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以后,实施国语运动,打压本土母语,致使台湾汉文的世代传承出现断层并且流失消亡,且迄今台湾的中小学国文科的文言文教育亦以中华民国国语为教学语言,现代台湾人无论族裔多以中华民国国语念读此类汉文居多。
乾隆大藏经》,又名《乾隆藏》、龙藏、清藏,清朝官版大藏经。清雍正十一年,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庄梁奕等主持,雍正十三年开雕,乾隆三年竣工,雕成经版79036块。全藏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
声律启蒙是中国旧时学校蒙学之一,为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著。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含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等。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组对,读起来如唱歌般朗朗上口,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的《三字经》、《千字文》更见韵味,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唐五代西北方言,又称唐末西北方言,指中古汉语时期中国西北一带的方言,是汉语历史重要术语。这概念出自罗常培1933年著作《唐五代西北方音》,他利用敦煌出土的残卷上的汉藏对音分析唐朝至五代西北语音。书中使用了《阿弥陀经》、《金刚经》、《千字文》及《大乘中宗见解》四种对音材料。该书是研究晚期中古汉语的重要著作。
《乾隆大藏经》,又名《乾隆藏》、龙藏、清藏,清朝官版大藏经。清雍正十一年,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庄梁奕等主持,雍正十三年开雕,乾隆三年竣工,雕成经版79036块。全藏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
永乐北藏,明永乐十九年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经。明正统五年完成。正藏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1621部,6361卷;大批刷印分赐全国各大寺院。虽然正藏函数和《洪武南藏》相同,但函和经的对应关系多有变更。后在明万历十二年又续刻各宗著述36种,41函,410卷,并入该藏,并附《永乐南藏》4种经卷和目录,计5种,16函,162卷,改变了折装本藏经的传统版式,加大了字体和版心,成为每版25行,5个半页,每行17字,字体也采用赵体。今南通狼山广教寺、镇江超岸定慧寺皆存有全藏。目录4卷。
天地玄黄是千字文的第一句话。出自《易经》中的“天玄地黄”一句。也可能是指:
唐五代西北方言,又称唐末西北方言,指中古汉语时期中国西北一带的方言,是汉语历史重要术语。这概念出自罗常培1933年著作《唐五代西北方音》,他利用敦煌出土的残卷上的汉藏对音分析唐朝至五代西北语音。书中使用了《阿弥陀经》、《金刚经》、《千字文》及《大乘中宗见解》四种对音材料。该书是研究晚期中古汉语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