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林小草书体 编辑
卡洛林小草书体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标准,该字体使得不同地区的识字群体可以轻松识别哲罗姆武加大译本圣经拉丁字母,由本笃会僧人阿尔琴于780年最先创造,于800年至1200年在神圣罗马帝国运用,后一度被淘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该字体再度兴起,成为现今罗马字体的基础。
1
相关
德文尖角体是一种拉丁字母的书法,数种哥特体即由此而来。其中字母的笔画是破碎的,也就是说,比起从古老的卡洛林小草书体和古罗马方体大写字母演化而来的Antiqua,Fraktur的棱角更多,不像Antiqua那样光滑。由此,Fraktur在北欧常常被叫作“德国字母”,用来与“拉丁字母”形成对比,虽然它其实正是一种拉丁字母的字体。“Fraktur”和“Gothic”一样,经常被当作所有哥特体的代名词。
德文尖角体是一种拉丁字母的书法,数种哥特体即由此而来。其中字母的笔画是破碎的,也就是说,比起从古老的卡洛林小草书体和古罗马方体大写字母演化而来的Antiqua,Fraktur的棱角更多,不像Antiqua那样光滑。由此,Fraktur在北欧常常被叫作“德国字母”,用来与“拉丁字母”形成对比,虽然它其实正是一种拉丁字母的字体。“Fraktur”和“Gothic”一样,经常被当作所有哥特体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