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 编辑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表字豫山、豫亭,后改字豫才,笔名鲁迅,浙江省绍兴府人,为中国近代作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鲁迅生前创作了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韩国文学批评金良守称他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在中国有“民族魂”之称。
1
相关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周海婴,浙江绍兴人,生于上海市,作家、摄影师、无线电专家。周树人和其如夫人许广平所生的唯一儿子,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李渔著,戏曲理论专著。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和颐养共八个部分。胡适认为这书是“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周树人评论此书:“文字思想均极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与人事的巧妙观察,有平明而又新颖的表现。”林语堂说此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周令飞,作家周树人的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