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里乡澚 编辑
堡、里、乡、澚、坊,是台湾明郑时期台湾日治时期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堡”最初称“保”,后来因为保甲制度出现,为了避免跟保甲制度的“保”混淆,而将原本的保改名“堡”。清朝时乡为堡里之上的区划单位,仅恒春县台东直隶州有设置,到日治时期乡降为与堡、里、澚同级;而堡、里、澚、坊则为县、厅下的基层区划单位,其下一级则为自然村等级的街庄社乡,堡、里、乡、澚、坊面积从小至与今之乡镇市区差不多大小甚至更小,到大至今之一半大小的都有。而“坊”只存在于台南城中,且日治初期即废除,因此往往略过不提。堡、里、乡、澚在日治初期仍然沿用,1901年废县改置二十厅之际,改用支厅、区作为厅与街、、社、乡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但堡、里、乡、澚仍普遍使用于地籍、户籍、门牌号码等场合,直到1920年废厅、支厅改置州、郡之际始全面废除。
1
相关
苗栗厅为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之一,设立于明治34年至1909年间,范围北起中港溪,南至大甲溪,厅治设于苗栗街,管辖范围堡里乡澚包含苗栗一堡、苗栗二堡、苗栗三堡、捒东上堡,厅下设有直辖大湖支厅、三叉河支厅、后垄支厅、通霄支厅、大甲支厅。
台湾堡里列表,列举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前夕全台各厅的堡里乡澚名称及其所管辖的街庄社乡数目。
街、、社、乡,是台湾清治时期的城乡聚落单位,也是非正式的最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其上一级为“堡里乡澚”,再上一级则为“县、厅”。这些聚落大多属自然形成,其领导人系依据财富、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由地方人士推举产生,以协助县级机构施行治理。
台湾堡里列表,列举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前夕全台各厅的堡里乡澚名称及其所管辖的街庄社乡数目。
海山堡,台湾清治、日治时期的行政区划。
“海山”最初为街庄社乡,在清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海山庄系指今新北市树林区、三峡区、莺歌区三区及新庄区之桕子林、西盛一带。至乾隆中叶原海山庄已分为海山、彭厝、石头溪、隆恩等十庄。至乾隆30年代,海山已由庄名升为堡里乡澚。至嘉庆、道光年间,海山堡共辖有十七庄,系指树林、三峡、莺歌、大溪区四个地区。
宜兰厅为台湾日治时期的一个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设于明治三十年5月27日至大正九年9月1日。由于当时“三县一厅”的行政区域过于庞大,台北县宜兰支厅于1897年改制成“宜兰厅” 。宜兰厅的范围涵盖了以下堡里乡澚:本城堡、四围堡、员山堡、民壮围堡、头围堡、罗东堡、清水沟堡、红水沟堡、二结堡、茅仔藔堡、利泽简堡、浮洲堡,及1909年才纳入的部分文山堡。
宜兰厅为台湾日治时期的一个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设于明治三十年5月27日至大正九年9月1日。由于当时“三县一厅”的行政区域过于庞大,台北县宜兰支厅于1897年改制成“宜兰厅” 。宜兰厅的范围涵盖了以下堡里乡澚:本城堡、四围堡、员山堡、民壮围堡、头围堡、罗东堡、清水沟堡、红水沟堡、二结堡、茅仔藔堡、利泽简堡、浮洲堡,及1909年才纳入的部分文山堡。
街、、社、乡,是台湾清治时期的城乡聚落单位,也是非正式的最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其上一级为“堡里乡澚”,再上一级则为“县、厅”。这些聚落大多属自然形成,其领导人系依据财富、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由地方人士推举产生,以协助县级机构施行治理。
四坊二十四里为南台湾于明郑时期的行政区划,此建置后来在台湾清领时期被清廷沿用,日治时期又被台湾总督府整理后应用在地籍上的“堡里乡澚”制度,一直到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才全部废除。不过当初拟定的坊里名称,至今仍常见于当地的路名、区名、村里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