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 编辑
头陀,佛教用语,也音译作杜多、杜荼、毒他、投多、偷多、尘吼多,是基于中古汉语发音的音译,如兼顾意译,可作抖擞、淘汰、抖拣、洮汰、浣洗等,是佛教僧侣的一种修行方式,通常称为头陀行、头陀事或头陀功德。修头陀行的人的称为“头陀行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又因严行托乞食之祖制,又名托钵僧。
3
相关
辟支佛是佛教中无师自证菩提,但离群索居独自修行不说法化众的圣者。辟支佛又意译为独觉、缘觉、因缘觉、缘一觉、各佛。辟支佛出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虽已灭,而能独自修行证果。辟支佛性好寂静,乐行头陀,无力传扬自己证悟的谛,没有声闻弟子众,所以佛教认为辟支佛无法像佛陀一样成为人、天人导师。
首山省念,五代十国禅门临济宗大师,山东莱州人,幼年出家,俗姓狄。成年后作为苦行头陀,能常诵《妙法莲华经》,人称“念法华”。后从风穴延沼大师,悟道。并受邀在汝州首山、宝安山广教院、汝州宝应院等三处开法筵,誉满当时,淳化四年,聚众宣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见全身。”,言毕圆寂,寿六十八。
苦行是印度宗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目的为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通过各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来达到目的。佛教中,佛陀在成佛之前曾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没有获得成就,且几乎饿亡,故佛教并不赞成苦行,而主张“行中道”,但佛教因人设教,也允许根机合适者修苦行,称为“头陀僧”;如藏密噶举派密勒日巴,在获得了法的真谛以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远离八风、五毒的干扰,获得了大成就。
锡杖,音译为吃弃罗、隙弃罗,又译为声杖、鸣杖、有声杖、智杖、德杖、金锡。为佛教出家僧侣所持的一种法器,上面装饰有金属环。佛教僧侣化缘时,会在门外摇晃锡杖,以代替叩门;还可以用来作为巡历步行时驱遣禽兽虫蚁之用。《得道梯橙锡杖经》载:“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执持故。”又锡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幢。”为头陀十八物之一。
金山法海,唐朝禅师,俗名裴文德,孟州济源县人,宰相裴休之子,曾考取状元,后拜沩山灵祐为师,成为禅门沩仰宗僧人,为镇江金山寺开山之祖,以修练头陀苦行闻名,号称裴头陀。
迦叶尊者像是一个创作于李氏朝鲜时期的木制塑像。在佛教中,摩诃迦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头陀第一。在释迦牟尼入灭后,摩诃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通过刻画摩诃迦叶的笑脸和从容的姿态,为世人传达着仁慈和智慧。该塑像于1700年3月29日完成,诞生于全罗南道灵岩郡一带,创作者不详。
辟支佛是佛教中无师自证菩提,但离群索居独自修行不说法化众的圣者。辟支佛又意译为独觉、缘觉、因缘觉、缘一觉、各佛。辟支佛出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虽已灭,而能独自修行证果。辟支佛性好寂静,乐行头陀,无力传扬自己证悟的谛,没有声闻弟子众,所以佛教认为辟支佛无法像佛陀一样成为人、天人导师。
虚无僧是日本禅门临济宗之一派普化宗,开宗宗师为“心地覚心”,虚无僧吹尺八在诸国头陀、比照印度佛教为不剃发半僧半俗之僧,犯罪的武士若成为虚无僧,就可以免刑。
熙笃会是一个天主教修道,遵守本笃会,但是反对当时的本笃会,属于修院改革势力。清规森严,平时禁止交谈,故俗称“哑巴会”、“清规会”。熙笃会主张生活严肃,重个人守贫,终身素食,夜间冥想耶稣救恩与马利亚功德,每日凌晨即起身祈祷或念经。他们在黑色道袍里,穿上一件白色会服,所以也被称作“白衣会”、“白衣修士”、“白衣头陀”。
金山法海,唐朝禅师,俗名裴文德,孟州济源县人,宰相裴休之子,曾考取状元,后拜沩山灵祐为师,成为禅门沩仰宗僧人,为镇江金山寺开山之祖,以修练头陀苦行闻名,号称裴头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