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章 编辑
奏疏、章表,是东亚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后发还原奏人。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明朝分题、奏、表、讲章、书状、文册、揭帖、制对、露布与译。 揭帖经“缄封”则称为密揭,因不经内阁《实录》并不记载这些密揭内容。密疏早在汉代就有,密揭则在明初与内阁制度一起形成 。密揭格式上类揭帖,形式上又像密疏,在明万历朝得到很大的应用。
明朝初年,形成密折制度。清朝康熙帝新增奏折,也称“折子”,即密奏文书,可以由原奏人直达皇帝,无需经过层层官僚关卡。
5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台湾镇,又称福建台湾镇,初设于1684年,为台湾清朝时期的台湾清朝统治区最高军事单位,官署位于台湾府城镇北坊。主官是台湾镇总兵。台湾镇总兵受台湾道加兵备衔及福建台湾巡抚节制,初期统辖镇标中营,兼辖台湾北路协、台湾水师协、台湾城守营与台湾南路营等营。依照1728年《台湾府疆域图》所示,澎湖水师营2,017名、台湾水师营2,532名、台湾镇本部连同标中营2,633名、北路营898名和南路营898名,驻台官兵合计8,978名。1733年,澎湖水师营改制为澎湖水师协,其后又略有增减。而一般而言,掌管兵力约于10,000名至15,000名之间。兵力分配方式,约如乾隆年间奏章所奏:“台湾澎湖水陆兵丁12,176名。除水师兵4,163名外,南北两路共兵8,003名。”
上章,道教天师道道士与神灵沟通的主要手段,是天师道最重要的仪式。上章仪式模仿官员向皇帝上呈奏章的制度,道士在冥想中想像召出身中的神灵为随从,一同上升天庭向太上老君递上章本,为信徒陈述忏悔认罪、祈请求福的愿望,请求大道降下“道气”护卫信众。清醒后道士会焚烧章本,让信徒吞服其灰烬。章本行文有一定的格式和范本,相传太上老君曾授予张道陵章本300种,许多在后世失传。信徒请托道士上章,须交付米、油、笔、纸等物资为“章信”。东汉六朝时的上章之法后来演变成斋醮中的其中一道程序,流传至今。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