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编辑
季羡林,表字希逋,又字齐奘,男,山东省清平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专家。北京大学、北平辅仁大学教授。
11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饶宗颐教授,大紫荆勋章,表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门生、后辈、朋友皆普遍尊称其为饶公,男,生于广东省潮安区,在汕头长大,香港汉学家,香港永久居民,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成就卓著。他与季羡林齐名,学界称为“南饶北季”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12年10月20日建立,前身是1925年建立的国学研究院,曾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知名教授,培养过曹禺、钱钟书、季羡林、查良铮、英若诚等知名作家。
五卷书,古印度著名韵文寓言集,原以梵文和巴利文写成。据考证最早版本的五卷书当出现于前3世纪,但久已佚失,传说其作者名叫毗湿奴沙玛。现存的文本最早可以追述到6世纪时,此后该书被译成各种文字,包含巴列维文和叙利亚文,传播到世界各国。在欧洲被称作《比德佩寓言》。1964年人民文学出社出版季羡林译《五卷书》全译本。
金性尧,号星屋,笔名文载道,浙江定海人,中国古典文学家、出版人,曾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与季羡林齐名,被誉为“南金北季”。
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作品,讲述美丽善良少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相爱及误会分开的故事。1789年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鲁迅曾称《沙恭达罗》为绝唱。1956年,季羡林通过梵文将《沙恭达罗》译为中文。
我的留学生活》是由诗琳通公主写作的一篇留学日记,是公主的第44部访外著作。内容所述的是诗琳通公主于2001年2月14日至3月15日,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研习,其中包括打太极拳,学习二胡、汉语文化、绘画和书法,拜访学者季羡林等记录。此外,诗琳通公主本人还在书中前言中写道:“我学汉语已有20年了,尽管中国大使馆一直给我安排老师按时教我汉语,但我的汉语还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又译林冶德国东方研究、印度学家。瓦尔德施米特最初在柏林大学任教,后于1936年起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并于1937年5月加入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1935年季羡林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从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学梵文、巴利文和佛学。
大乘上座部,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一个名称,但因玄奘没有解释其含义,引后世学者们对于“大乘上座部”是否是个独立部派,进而来源、成员为何的争议。学者如吕澂、水野弘元等认为此派即是指赤铜鍱部中的无畏山派,平川彰、季羡林认为这是大乘佛教兴起初期对传统部派僧团造成影响的例子之一。
留德十年》,季羡林的著作,从1992年至今,已先后再版4次。该书记述了季羡林1935年留德期间在哥廷根大学的求学经过。在这十年里,季羡林先生先后经历了学业的选择,二战的苦难,以及对同学友人的深情回忆。
《中华蔗糖史》,季羡林著,全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收入《东方文化集成 中华文化篇》。《中华蔗糖史》是季羡林著《糖史》的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