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书) 编辑
《尚书》,原称为《书》,为先秦时代政治文献的汇编,内容以上古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王、重臣进行宣示布告的讲话记录为主。《尚书》为中国文学散文创作之祖,文风质朴。不过对后人来说,由于年代极其久远,其用语“诘屈聱牙”,颇为难读。
10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九州,古代中国的一种地理区划概念,传说为汉族先民夏后氏首领大禹所划分,故又称为禹迹。《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及《容成氏》等先秦典籍中均有“九州”区划的记载,但相互之间存有差异。九州概念的产生时间虽有争议,但产生于先秦己成为学界的共识。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商朝是由商人建立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当时文字记载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期。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关于商朝的传世文献主要包括成作年代有争议的《诗经·商颂》和《尚书·商书》,以及战国时期魏国的《竹书纪年》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商朝前期几经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汉代称“居延泽”,后也称“西海”,唐代以来一直称“居延海”。西居延海称嘎顺淖尔,东居延海称苏古诺尔,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古代认为这里就是《尚书》所谓的“流沙”。目前,东居延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西汉至唐时期为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属张掖郡,西夏时期建有亦集乃路,明初废弃,位于嘉峪关以北,为通向草原丝绸之路的常经之地,也是军事战略要地,曾出土过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的居延汉简。东汉曾在此建立过西海郡;后突厥复国后,安北都护府迁于此地。
私塾,也叫私学
、私塾,或学堂,是古中国的私立学校或补习班,流行于受儒家影响的文化圈。私塾大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由教书者在自宅设立,入学者多系六岁至八岁孩童。一般百姓多为合资聘师,富家门第则是家教模式居多,私塾分为“蒙馆”、“经馆”和两者兼具三种,蒙馆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经馆教学内容与科考有关,包括四书,诗经、尚书、易经、和左传;年龄较大者,则读古文,习字,作诗文,修业年限视各人需要而定。
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嘉靖,出自《尚书·无逸》中“嘉靖殷邦”之语。明世宗即位时内阁备选年号第一为“明良”、其次为“绍治”、第三为“嘉靖”。
尹诰,即咸有一德,《礼记》讹作尹吉,是尚书中的一篇。该篇后由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顶替,直到清华简《尹诰》的发现与整理。在清华简中,《尹诰》与《赤鸠之集汤之屋》《尹至》在当时是被编连在一起的,尹诰在三篇的时间线上位于最末。
尹至,或称疑至,是一篇商朝早期或商以前的尚书类文献。为清华简之一。“尹至”这一篇名由该篇的整理者李学勤依据篇首叙事所加,并非其本身篇名。“尹至”指的是伊尹出奔夏朝三年,返回至商汤所在的亳。该篇尚书类文献既没有后世流传也没有后世引用,但与《吕氏春秋》中的《慎大》一篇有紧密的联系,亦与尚书正典中的《汤誓》有关联。其文字书写保存着许多甲骨文的字形,文献主体部分极为古老,或成于商代以前。也有学者认为其简文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格,遂将其定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但程浩在《先秦“书类”文献的源与流》中认为,春秋战国风格的影响应是文献流传时后人改动所致,其底本则是商代文献无疑。
太保,中国古代职官。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召公是第一个太保,《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成王至成周亲政,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商朝是由商人建立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当时文字记载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期。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关于商朝的传世文献主要包括成作年代有争议的《诗经·商颂》和《尚书·商书》,以及战国时期魏国的《竹书纪年》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商朝前期几经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