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表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宁海县人。斋名逊志斋,蜀献王朱椿改之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文学家、思想家,和宋濂、刘基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后因参与组织削藩、靖难之变后拒绝与朱棣合作,因此让成祖不满,引来杀身之祸。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政策引发的争夺皇位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与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儿建文帝建文帝,战争持续近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燕以北京市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朝廷军队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攻下帝都应天府。建文帝失踪后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政策引发的争夺皇位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与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儿建文帝建文帝,战争持续近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燕以北京市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朝廷军队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攻下帝都应天府。建文帝失踪后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至永历十六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建文改制是明惠宗朱允炆、方孝孺等人推行的改革,主要改善朱元璋重武重军事的政策,提升文人政治、削除藩王势力。惠宗受孝孺的影响,悉去太祖苛酷专滥之政,减轻江浙重赋,开广言路,虚心纳谏;并且在黄子澄与齐泰协助之下实施削藩政策。惠宗的改革大多是托古改制,具有理想性质。他在继位诏书中宣布要推行“维新之政”,希望使明朝达到“雍熙之盛”。惠宗继位后随即召回在汉中的方孝孺,任翰林院侍讲;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任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参预国事。惠宗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读书人的政策,只是削藩政策的失败让建文一朝最后灭亡。
朱赞仪,明朝第二代靖江王,籍贯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长兄朱兴隆之曾孙,祖父为明朝开国功臣朱文正,文正是朱元璋侄,父靖江王朱守谦,洪武三十年三月,明太祖诏令朱赞仪拜访秦、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历陕西,抵河南、山西、北平,东至大宁、辽阳,从山东回京师。朱赞仪恭慎好学,习得治国之道。建文二年袭封,因靖难之役于永乐元年才复藩到封地,萧用道为长史辅佐朱赞仪。永乐六年薨,谥悼僖。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政策引发的争夺皇位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与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儿建文帝建文帝,战争持续近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燕以北京市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朝廷军队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攻下帝都应天府。建文帝失踪后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
宣府右卫,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为防御鞑靼置,治今河北省宣化县。二十八年改为宣府护卫。建文四年复为宣府右卫,徙治定州。宣德五年还治今宣化县。清顺治十年并入宣府前卫。
鬼力赤,第21代蒙古大汗,《突厥系谱》称鬼力赤是窝阔台的后裔乌鲁克特穆尔。明朝建文四年,杀可汗坤帖木儿,被阿鲁台拥立为可汗,称兀雷帖木儿汗。《明史》称他废大元国号,改称鞑靼。茅元仪《残元世系考》称鬼力赤“去帝号,称可汗。非元裔,众不附”。永乐初曾与明廷通好,而当时其与瓦剌交恶,经常战至塞下。永乐二年,他毒杀哈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永乐七年,部属不服,将他废黜,阿鲁台迎立额勒伯克汗的儿子本雅失里。永乐六年,为阿鲁台所杀。
宣府左卫,明洪武二十六年为防御鞑靼置,治今河北省宣化县。二十八年改为宣府护卫。建文四年徙治保定府,复为宣府左卫。宣德五年还治今宣化县。清顺治十年并入宣府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