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协进会,1946年6月16日成立。发起人有:游弥坚、许乃昌、陈绍馨、林呈禄、黄启瑞、林献堂、林茂生、杨云萍、陈逸松、苏新、李万居等人。机关杂志《台湾文化》月刊杂志,是战后初期台湾相当重要的文艺团体。
1916年台湾举办了台湾劝业共进会。第一位取得东京帝大文学士的台湾人林茂生于本年自东京帝大毕业。
王井泉,台北大稻埕人。台湾日治时期文化运动支持者,其具体事迹有以下几件,第一,“王井泉喜欢帮助人,尤其是文化人,有文化甘草之称。与台中中央书局张星建、吴天赏等号称‘铁三角’,他以亭会友,使山水亭成了大稻埕的梁山泊。文人学士于店中高谈阔论,评画赏文。吕赫若、林茂生、张文环、黄得时等皆为座上客,不满日本至上的日本青年金关丈夫、池田敏雄等也是常客”;其次,王井泉曾经参与台湾文学社团启文社的成立,并且支持出版重要的台湾文学刊物《台湾文学》;再者,为了与“皇民奉公会”外围的“台湾演剧协会”对抗,王井泉与一些文化人组织“厚生演剧研究会”,1943年在台北“永乐座”公演。遗憾的是,二次大战之后,台湾经济萧条,山水亭被迫关门,王井泉只好在辜伟甫的荣星花园服务照顾花草,无法再像当年那样,扮演文学、文化界的园丁。
实存运动是台湾日治时期的一个重要哲学运动。指的是一九二〇年代知识分子为反抗殖民同化的论述,以欧美哲学与西方价值作为思想武器,进而发展成对台湾的社会反思与文化建构。它与当时的政治反日、文学运动紧密连结。代表人物有林茂生、洪耀勋、廖文奎、刘明电、陈绍馨、林秋梧、苏芗雨、张深切、黄金穗、黄彰辉、杨杏庭、吴振坤等人。与台湾实存运动与日本京都学派、中国新儒家都是二十世纪初期重要的东亚哲学运动。这种思想反抗运动,最早由学者廖仁义在1988年所观察提出。廖仁义指出:“台湾哲学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囿于学院藩篱的观念推演,而是源自于民间寻找反支配思想的需求。” 然而,以“实存运动”一词指称此运动则要到2014年后才开始普及。
林燕臣,生于大清帝国台南府,光绪年间秀才,亦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中学的汉文及台语专任教师,后受洗成为牧师、长老。其子为林茂生。
《民报》发刊于1945年10月10日,是二战后由台湾人创办的第一份民营中文报纸。创社社员大多来自《台湾新报》与其前身之一的《台湾民报》。由其发刊日可见其认同祖国与欢迎国民政府之心情与立场。《民报》于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3月8日被迫停刊,社长林茂生遭逮捕失踪,发行期间未满17个月,为研究二二八事件前后台湾史之珍贵史料。
《民报》发刊于1945年10月10日,是二战后由台湾人创办的第一份民营中文报纸。创社社员大多来自《台湾新报》与其前身之一的《台湾民报》。由其发刊日可见其认同祖国与欢迎国民政府之心情与立场。《民报》于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3月8日被迫停刊,社长林茂生遭逮捕失踪,发行期间未满17个月,为研究二二八事件前后台湾史之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