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 编辑
比丘,佛教术语,又译为苾刍,旧译除馑、除士、除馑士、除馑男,有“怖魔、乞士、净命、净持戒、破恶”之多种含意,故通常不意译,随音翻作比丘、苾刍。
1
相关
谥号,为东亚地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皇后妃嫔、权贵、比丘道士等死后,政府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称号,以名寓评,是为谥号。有此风俗的地区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比如春秋时代战国时代时的吴国、越国及秦朝君主就不使用谥号。
具足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出家众后,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佛教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一般的在家众居士,可以依照自己的环境与自我期待,选择遵守或不遵守某些戒律;但是成为出家众,就必须要遵守完整的波罗提木叉,故称为“具足”。接受具足戒之后,正式成为僧团成员,才能被称为比丘或比丘尼。
涅槃,佛教术语,合文作,又译为泥洹、涅槃那、涅盘那、泥盘那、昵缚男,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又译为般泥洹、波利昵缚男、入灭、入灭度、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的自体性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上座部佛教的见解是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佛教认为外道无法实证何谓涅槃,在无佛教的时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亲证涅槃。释迦牟尼菩萨降生后,出家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佛法,才开始有声闻圣弟子四果阿罗汉实证涅槃。佛陀和阿罗汉舍寿后,会取证无余涅槃界,进入不生不灭状态,也称为涅槃,一般更常用般涅槃表达,意思是肉身死亡后,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状态。时至今日,当有佛教上师、沙门、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涅槃了。大乘见地是佛菩萨能在涅槃中同时度众生,佛菩萨的涅槃叫“无住涅槃”。
斋食,现在往往是素食的代称。原本指的是“过午不食”,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中午或午时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可说是一种断食。斋食最早来源于佛教,是释迦佛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更常见的说法叫“不非时食”。
比丘尼,又译为苾刍尼,旧译除馑女,有“怖魔、乞士、净命、净持戒、破恶”之多种含意,汉语称尼师、师太、女尼、尼僧,比丘尼则是指受过具足戒的佛教女性出家僧侣。“尼”在梵语中是女性词尾,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
释虚云
,俗姓萧,名古岩、演彻,表字德清,号幻游老人,福建省晋江县人,中国佛教比丘,禅宗高僧,曹洞宗四十七代,临济宗四十三代,云门宗第十二代,法眼宗第八代,沩仰宗第八代。其禅功和苦行倍受称赞,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现代中国禅宗杰出代表。虚云老和尚的法脉传遍中国疆域,其中最有名的徒孙,为创立法鼓山的释圣严法师以及创建灵泉寺、中台佛教学院、中台禅寺的释惟觉法师。还有释宣化法师在美开演大乘经典,并创办法界佛教总会、万佛圣城、国际译经学院等正法道场;美国法界佛教大学以及中学、小学教育机构 。
阿欣威拉杜为一名缅甸上座部佛教比丘,阿欣是缅甸文化中加在僧侣名字前方的尊称。他因为在缅甸鼓吹对伊斯兰教的坚决抵制以及直接推动缅甸民间针对本国穆斯林少数民族罗兴亚人的迫害而闻名。也因此被时代杂志以佛教恐怖分子称之,冠上“缅甸本拉登”的绰号。他的行为也引发缅甸其他佛教界人士反对,包括发起推动2007年缅甸反军政府示威以促进缅甸改革的僧侣们。
惟觉老和尚,俗姓刘,法名知安,法号惟觉,四川省营山县人,台湾佛教比丘。1963年依释灵源门下出家,法脉源自禅宗临济宗虚云一系。创建灵泉寺、中台佛教学院、中台禅寺、 普台国民小学、 普台高级中学、 中台世界博物馆,以及中台禅寺海内外一百零八家分院精舍。
惟觉老和尚,俗姓刘,法名知安,法号惟觉,四川省营山县人,台湾佛教比丘。1963年依释灵源门下出家,法脉源自禅宗临济宗虚云一系。创建灵泉寺、中台佛教学院、中台禅寺、 普台国民小学、 普台高级中学、 中台世界博物馆,以及中台禅寺海内外一百零八家分院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