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低压 编辑
热带低气压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只达每小时41至62公里每小时或者22至30的热带气旋,即强风级的级别,对下一级为低压区热带扰动,而对上一级为热带风暴。最广泛使用的称呼是“热带低气压”,但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把此级别称为“热带性低气压”,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则把这级称为“热带低压”。此级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视为热带气旋。在印度洋, 被称为“低气压” 或“深低气压”它有着组织松散的云团及雷雨带,其表面循环系统颇为显现;但通常没有风眼,亦缺乏更高级别的热带气旋所呈现的紧密组织及形态。
2
相关
1999年奥里萨气旋,是北印度洋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地区最具破坏性的热带气旋之一。1999年奥里萨邦气旋于10月25日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热带低压,尽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天前西北太平洋的一个对流区,扰动沿着西北偏西的路径逐渐增强,进入印度洋,次日达到气旋风暴强度。得益于非常有利的条件,风暴开始爆发性增强且在10月28日达到超强气旋风暴强度,在第二天达到巅峰前风速为 260 公里/小时和创纪录的低压为 912 毫巴。风暴于10月29日在保持了这种强度时在奥里萨登陆。由于持续的陆地相互作用和干燥的空气气旋稳步减弱,保持准静止两天,然后作为一个弱得多的系统慢慢地漂向离岸;风暴于11月4日在孟加拉湾上空消散。
飓风乌莱奇,也称作台风乌莱奇,是一个1988年于8月生成且十分长寿的热带气旋,它对陆地产生了轻微的影响。乌莱奇起源于一个的热带辐合带中热带扰动。8月28日,乌莱奇在夏威夷东南方增强为一热带低压。随着系统的西移,其组织性转好,于30日增强为热带风暴,再于31日增强为一飓风。乌莱奇随后迅速增强,9月2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三级飓风。飓风猎人测得其巅峰时期的风速达110节,最低气压低至957百帕。随后,乌莱奇在夏威夷西南方近乎停滞,为夏威夷州沿岸带来大浪。在欧胡岛,巨浪使2人丧生。
飓风乌莱奇,也称作台风乌莱奇,是一个1988年于8月生成且十分长寿的热带气旋,它对陆地产生了轻微的影响。乌莱奇起源于一个的热带辐合带中热带扰动。8月28日,乌莱奇在夏威夷东南方增强为一热带低压。随着系统的西移,其组织性转好,于30日增强为热带风暴,再于31日增强为一飓风。乌莱奇随后迅速增强,9月2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三级飓风。飓风猎人测得其巅峰时期的风速达110节,最低气压低至957百帕。随后,乌莱奇在夏威夷西南方近乎停滞,为夏威夷州沿岸带来大浪。在欧胡岛,巨浪使2人丧生。
1999年奥里萨气旋,是北印度洋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地区最具破坏性的热带气旋之一。1999年奥里萨邦气旋于10月25日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热带低压,尽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天前西北太平洋的一个对流区,扰动沿着西北偏西的路径逐渐增强,进入印度洋,次日达到气旋风暴强度。得益于非常有利的条件,风暴开始爆发性增强且在10月28日达到超强气旋风暴强度,在第二天达到巅峰前风速为 260 公里/小时和创纪录的低压为 912 毫巴。风暴于10月29日在保持了这种强度时在奥里萨登陆。由于持续的陆地相互作用和干燥的空气气旋稳步减弱,保持准静止两天,然后作为一个弱得多的系统慢慢地漂向离岸;风暴于11月4日在孟加拉湾上空消散。
菲律宾责任区是指世界气象组织划定、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在西北太平洋上的观测区域。在该区域形成、或由他处进入该区域的热带低压都会被PAGASA命名。
1999年奥里萨气旋,是北印度洋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地区最具破坏性的热带气旋之一。1999年奥里萨邦气旋于10月25日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热带低压,尽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天前西北太平洋的一个对流区,扰动沿着西北偏西的路径逐渐增强,进入印度洋,次日达到气旋风暴强度。得益于非常有利的条件,风暴开始爆发性增强且在10月28日达到超强气旋风暴强度,在第二天达到巅峰前风速为 260 公里/小时和创纪录的低压为 912 毫巴。风暴于10月29日在保持了这种强度时在奥里萨登陆。由于持续的陆地相互作用和干燥的空气气旋稳步减弱,保持准静止两天,然后作为一个弱得多的系统慢慢地漂向离岸;风暴于11月4日在孟加拉湾上空消散。
2014年大西洋飓风季泛指在2014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大西洋水域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飓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分于大西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五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
大西洋飓风季的编号为AL取L一字,并且大西洋的气旋命名机构为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该风季是有史以来低于平均水平的风季 受到风切变的影响 该风季只诞生了9场热带低压,8场热带风暴, 其中飓风数量达到了6场,大型飓风数量则为2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