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钮钟 编辑
羊角纽钟是古代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一种打击乐器。羊角纽钟主要流行在战国西汉时期,在越南北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红河西江湘江流域均有出土,当时这里是百濮百越的靡莫、句町夜郎西瓯骆越等族群聚居的地方。羊角钮钟和铜鼓一起,最早是由云南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一带的濮人铸造和使用,然后经滇池地区,传到百越地区,为岭南的越人所接受。同一组的羊角钮钟通常形体大小有差别,应该是挂在钟架上,成编演奏,可以认为是编钟的一种,通常和它一起演奏的乐器有铜鼓和半环钮钟等。
4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壮族美术,是指壮族人民创造的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作品。壮族原始文化遗迹中,以桂南、桂西地区出土的大石铲为代表器形。石铲器身扁平,弧刃无锋,外观规整,造型均衡美观。古代美术中的绘画以左江崖壁画为其代表,画地达八十四处,其中五处属晚近期作品,另七十九处尚属战国早期至东汉的产物。崖壁画分布之广,地理环境之险,图像之多,画面之大,实属罕见。其古建筑多为干栏式。工艺制品中以铜鼓等青铜器见长,铜鼓主要为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也称“三型铜鼓”。三型鼓的出现,标志着壮族祖先的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他青铜器有钱、鸟首伞状器、盘口鼎、羊角钮钟、扁茎短剑、注形器、筒、蔑刀、铜屋等。壮族的麻栏建筑与百越族中各族群的干阑建筑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广西锦的织造是以丝质纬线决定图案与色彩的变化,以棉质经线作为图案的底面,织成后会出现一种粗放厚重、富有立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其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壮族人的生活中均占有很高地位。人称此传统工艺品为“壮锦”。壮族服饰以简洁朴实为基因,配以华美精巧的壮锦作边饰,色彩对比强烈。壮文呈方形,故壮族民间称之为“方块字”,也有人称为“土字”或“土俗字”。保存完好的最早壮文见于上林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当今,在壮族中已涌现出不少画家和雕塑家,儿童画家亚妮等的作品,在画坛引起轰动。还有不少优秀的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雕塑等作品相继问世。民间农民画也颇流行。
钮钟,又称为铜钮钟或钟钮,是中国古代一种成编配套使用的打击乐器。据《孟子》一书记载,孟子和其学生就见过一个夏朝禹时代的钮钟,可知钮钟历史的久远。周朝至汉朝时,钮钟大多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如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江苏等地。在古代少数民族聚居的中国西南地区,如广西、云南、贵州,还发现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纽钟。纽钟按纽制的不同,可分为框钮钟、环钮钟、半环钮钟、羊角钮钟等,其中半环钮钟和羊角钮钟多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出土。
钮钟,又称为铜钮钟或钟钮,是中国古代一种成编配套使用的打击乐器。据《孟子》一书记载,孟子和其学生就见过一个夏朝禹时代的钮钟,可知钮钟历史的久远。周朝至汉朝时,钮钟大多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如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江苏等地。在古代少数民族聚居的中国西南地区,如广西、云南、贵州,还发现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纽钟。纽钟按纽制的不同,可分为框钮钟、环钮钟、半环钮钟、羊角钮钟等,其中半环钮钟和羊角钮钟多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出土。
钮钟,又称为铜钮钟或钟钮,是中国古代一种成编配套使用的打击乐器。据《孟子》一书记载,孟子和其学生就见过一个夏朝禹时代的钮钟,可知钮钟历史的久远。周朝至汉朝时,钮钟大多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如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江苏等地。在古代少数民族聚居的中国西南地区,如广西、云南、贵州,还发现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纽钟。纽钟按纽制的不同,可分为框钮钟、环钮钟、半环钮钟、羊角钮钟等,其中半环钮钟和羊角钮钟多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