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 编辑
腧穴又称穴位,是中国传统医学在人体分布体表的脏腑经络循环路线中,对气血汇聚、转输与出入之所的特定处所给定的名称,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推拿等医学临床的刺激点。腧穴在《黄帝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骨空,《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五输穴是十二正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统称。
二间穴是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是大肠经的荥穴。
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晋皇甫谧编辑整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所编著而成。
全书共十二卷。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第一卷到第六卷是论述基础理论的。
第一卷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来源为《内经》和《难经》。
第二卷论述经络理论,来源于《内经》和《难经》。
第三卷论述腧穴理论,来源于《明堂孔穴》,其理论主要包括腧穴名称、定位、归经、交会及刺灸禁忌等。所论述腧穴共349个,包括了正中线上单穴49个和两侧双穴300个。其腧穴编排体例也是按照身体的部位划分,头面部、躯干分区编排,而四肢则是分经编排,为后世学习经络作为参考。书中还补充了手少阴经穴和三阴交作为交会穴。在穴位治疗方面,书中提到了水沟治疗癫疾、列缺治疗表证等,对后世的针灸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第四卷论述脉诊的内容,来源于《内经》。
第五卷论述针道,来源于《内经》和《明堂孔穴》中的刺激禁忌部分。
第六卷是论述病机,来源于《内经》。
从第七卷开始直到第十二卷都是论述临床治疗的病机和主治,治疗病机来源于《内经》,主治来源于《明堂孔穴》。
本书使针灸理论系统化,理论详实,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为针灸学的经典文献。后世医家均视《甲乙经》为针灸经典,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经脉,十二正经之一,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本经起于承泣穴,止于厉兑穴,左右各45个腧穴
足太阴脾经是一条经脉,十二正经之一,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本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个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十二正经之一,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本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个腧穴,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
大迎穴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手少阴心经是一条经脉,十二正经之一,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本经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左右各9个腧穴
足少阴肾经是一条经脉,十二正经之一,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本经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左右各27个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