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镜记 编辑
《荔镜记》,又称《陈三五娘》,是明朝传奇作品,出于语言近似的中国潮州泉州,作者名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型式,用戏剧来表演。内文词语用潮州语闽南语泉州话混合写成,可谓最早的一部台语文出版品,故事内容在叙述陈三五娘曲折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地点在潮州府,其他的人物还有洪益春、小七、磨镜师李公伯、李婆、富户林家的阿舍林大、撑渡伯等。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的演奏形式之一,以锣鼓乐和管弦乐组合而成,气势磅礴,流行于粤东地区和海外潮人社区。
潮州大锣鼓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潮剧剧本《刘希必金钗记》和《荔镜记》中就有相关记载。至今,潮州大锣鼓仍然是群众性娱乐活动之一,节日喜庆肯定有潮州大锣鼓演奏,已成为传统民间习俗。
姚璇秋,广东省澄海人,中国潮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代表作有《荔镜记》、《苏六娘》等。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潮剧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朝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明朝嘉靖丙寅年刊本《荔镜记》,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潮剧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朝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明朝嘉靖丙寅年刊本《荔镜记》,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