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 编辑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必须回避君主长辈等贵人的“名讳”的一种习惯,通常只限于君主长辈等贵人之本名字号的避讳则较少见,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等贵人的名讳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换,或是刻意将该字缺笔;取名时,不能取他们的名讳中字甚或同音的字;否则,可能触犯大不敬之罪。陆容《菽园杂记》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吴中为甚。”这种习惯也曾经适用于汉字文化圈内中国的临近国家,例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国
1
相关
名讳是对本名的另一称呼。不少文化中都有本名与灵魂相连的宗教思想,因此对本名用字有一定的要求和禁忌,日常使用中也有特别注意之处,在英语中称为“True name”。在中国、日本等东亚汉字文化圈中,传统有避免直呼长辈、君主等贵人本名的习惯,这个习惯被称为避讳。在秦朝以前,“讳”只用来称呼死人;从秦朝开始则是生人和死人都会使用,而在日本更转化为专指人的本名。而除了以“讳”来称呼别人以外,还会使用“表字”。
明治天皇,为大日本帝国第122代天皇。避讳睦仁,孝明天皇第二子,母为典侍中山庆子。出生时称号为祐宫,御印为永。
孟达,字子敬,为避刘备叔父避讳而改为子度,东汉司隶校尉部右扶风平陵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
张仁愿,中国唐朝华州下邽人,本名张仁亶,后为避讳唐睿宗讳,改为张仁愿,名将、宰相,武则天在位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唐中宗时期任朔方军总管等职,拜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的典故正来源于此。
北宋天圣初年,避讳宋仁宗讳,改浈昌县置。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市。历为南雄州、南雄路、南雄府治。清朝嘉庆十一年,省入南雄州。
陈政,字一民,避唐太宗避讳,又字一庶,号素轩,光州固始人,唐初开辟漳州将领。
太玄》,又称《太玄经》、《扬子太玄经》或《玄经》,是西汉学者扬雄的一部著作,用来阐述他的哲学体系和宇宙论。《四库全书》中为避康熙皇帝的避讳,改称其为《太元经》。《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
晋阳秋》是东晋孙盛编写的一本编年体晋朝史书,记载晋朝初年至晋哀帝初年的历史。《隋书·经籍志》着录三十二卷,《旧唐书·经籍志》着录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着录二十二卷。该书本应取名《晋春秋》,因避讳晋简文帝母郑阿春故起名《晋阳秋》。此书已失传,仅有汤球《广雅书局丛书》三卷辑本、黄奭《汉学堂丛书》一卷辑本和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一卷辑本。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百五十一号墓出土该书残卷。
释了性,号大林,谥号弘教,俗姓武姓,宋武公之后,为了避讳 改以“谥”为姓,为元朝山西五台山普宁寺沙门。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出生在洛阳,唐朝第九代唐朝皇帝,是盛唐最著名的帝王之一。玄宗在位44年,其后退居太上皇共6年,享寿77岁,是唐朝在位最久与最长寿的皇帝。李隆基为唐睿宗第三子,母昭成皇后。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朝避讳圣祖赵玄朗讳,清朝避康熙帝玄烨讳,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身怀多才多艺,琴棋书画亦皆精通,尤知擅音律和书法,至今留下许多乐曲、诗歌、书法等,才华乃唐代历任皇帝之中佼佼者,为一代明君。然而他在中晚年显著地表现出优柔寡断、耽于逸乐,失去往日的锐气,使其带领唐朝迈向高点之后随即由盛转衰。最大的问题,在于玄宗太过宠爱杨贵妃,对外族信任过度,以致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力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