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表示地震规模大小的标度,由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在1935年发明。他后来改进出了近震震级。它是由观测点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对数演算而来。震级定义在距离震央100公里处之观测点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微米的地震作为0级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处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为10微米为1级,100微米为2级,1000微米为黎克3级,10000微米为黎克4级,如此类推。所以,震级相差1级代表振幅相差10倍,而所释出的能量则相差约31.7倍。由于地震仪的位置通常不在震央,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以及其他干扰因素,计算时需减去观测点所在地地震规模所应有的振幅之对数。
6
对数尺度是一个非线性的测量尺度,用在数量有较大范围的差异时。像里氏地震震级、声学中的音量、光学中的光强度、及溶液的PH值等。
日本气象厅震度等级是日本采用的地震度量,表示地震的烈度,是日本独有的度量。韩国曾有一段时期采用过,而台湾的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地震震度分级则取自日本的震度等级。不同于矩震级或里氏地震震级以一个数字描述地震的整体规模,气象厅震度等级描述某一具体位置的摇晃程度。所以,每个地点量得的震度都可以不同。
对数尺度是一个非线性的测量尺度,用在数量有较大范围的差异时。像里氏地震震级、声学中的音量、光学中的光强度、及溶液的PH值等。
2010年塞尔维亚地震,2010年11月3日发生在塞尔维亚克拉列沃的一场地震,里氏地震震级5.3,影响范围涵盖塞尔维亚全国各地以及邻近国家,共造成两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
1938年班达海大地震在1938年2月1日发生,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班达海,是二十世纪第九大地震,强度为里氏地震震级8级和麦加利地震烈度VII度,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则给予此次地震强度为矩震级8.5形成高达1.5米的海啸,但没有造成死亡。
八重山地震是指在1771年4月24日于当地时间在上午8点发生在琉球国的地震,该次地震属于为海沟型地震。八重山地震之后却导致了引发琉球历史上最强破坏力的巨大海啸。该次地震规模估计是里氏地震震级8,该次地震也引发了浪高超过高度有80米的巨大海啸袭击了琉球列岛,导致了造成在石垣岛与宫古岛地区各有8,439人和2,548人罹难。
北安那托利亚断层是安那托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之间的右移断层,从土耳其与东安那托利亚断层交会的卡利若瓦三向联结构造开始,经过土耳其北部进入爱琴海,位于伊斯坦布尔以南20公里。自1939年起,断层地区出现7次里氏地震震级7.0级以上的地震,由于地震地点一直向西移,地震学家认为以后的断层地震会发生在西面。
1964年白河地震,也被称为白河大地震,是指1964年1月18日于国家标准时间晚上8时4分在台湾台南县东部因触口断层错动而发生的里氏地震震级6.3地震。这场地震共造成106人死亡、650人受伤,并且灾情蔓延远至嘉义市,是为台湾发生在20世纪的地震排名台湾地震列表,若从二战结束后算起,排名则是仅次于921大地震、2016年高雄美浓地震。
1946年新化地震,也被称为1946年台南地震或新化大地震,是指1946年12月5日于国家标准时间早上6时47分在台南县新化区一带因新化断层错动而发生的里氏地震震级6.1级地震,台湾全岛都能感受到摇晃。这场地震也带走台湾74条人命,在台湾于发生20世纪的地震中剧烈程度排名台湾地震列表。
1949年安巴托地震是1949年8月5日发生在厄瓜多尔通古拉瓦省首府安巴托东南部的一场地震,造成5050人死亡。这是五年间西半球最大规模的一场地震,里氏地震震级为6.8级,震源位于地表以下40公里。附近的多个村庄和城镇:瓜诺、帕塔特、佩里列奥和皮利亚罗被摧毁,安巴托市也遭受严重损坏。地震将多幢建筑物完全夷为平地,随后发生的山崩在通古拉瓦省、钦博拉索省和科托帕希省各处造成破坏。地震导致供水和通讯线路中断,地面产生的裂缝将名为利伯塔德的小镇吞没。远至基多和瓜亚基尔都出现中等强度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