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达磨 编辑
阿毘达磨,旧译阿毘昙,简称毘昙,意译为“无比法”、“对法”、“大法”,佛教著作分类之一,为论书的一种,结集为论藏,收入三藏之中。它通常是针对修多罗中的观点,进行统整与探讨。
14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阿毘达磨藏又称论藏,是佛教三藏经典之一,诸阿毘达磨论书的集成。佛陀在世时已有阿毘达磨这种用来解释、分别经藏的分析方法,后来发展为各部派的论藏。
善,又译善巧、福、利、贤、方便等,佛教术语,意为好的、善的、增长、改善、有利益的,用来形容能带来利益、好处的事物或行为。大众部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善、恶两种特性,而说一切有部将一切事物分为善、恶与无记三种特性,其中,善被称为白法、白净法、清净法等,指能带来正面结果的特性。阿毘达磨中,将善定义为一切能能善心所相应的行为、思想。
正法念处经为说一切有部或正量部所敷衍、集成之佛典,收入大正藏〈经集部〉。元魏时,由瞿昙般若流支在542年、543年译为汉文,共70卷,有梵语本,亦有藏译本。其内容解说五道轮回之善恶业报,涵盖相当多的阿毘达磨教相。其教理与说一切有部十分相似,也有些许差异处,可能属于接近说一切有部的某一个部派或其分支。
界,旧译持、性,是古印度哲学中,用来对世间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类与归纳的术语,即范畴。在佛教中,接受这个名词,是阿毘达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界来进行禅修,称为界分别观。
舍利弗阿毘昙论》,三十卷,由分别论者所传承弘扬的论书,型式上保有阿毘达磨论书的古型。由姚秦昙摩耶舍、昙摩崛多等,于415年译出,仅有汉译本流传下来。从翻译过程看来,《舍利弗阿毘昙论》在当时并不被重视。译本问世1600年来,在中国佛教界,与其他经论相比,相对受到冷落。
迦旃延尼子,又译为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尼子,迦多演尼子,迦氎延尼子等,古印度佛教僧侣,相传证阿罗汉果。他造《发智论》,创立了不同于舍利弗阿毘达磨的新阿毘达磨体系,被誉为是使说一切有部从上座部分立而出的开宗论师,他是很多关键佛教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对部派佛教发展演变施加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界,旧译持、性,是古印度哲学中,用来对世间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类与归纳的术语,即范畴。在佛教中,接受这个名词,是阿毘达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界来进行禅修,称为界分别观。
论书,又称议论、阿毘达磨论书,佛教术语,针对佛教经义与法相进行论述的书籍,被归类在论藏之中。论书又分成优波提舍、摩呾理迦、阿毘达磨等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