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固县,在甘肃省武都县西北二百二十里。汉代置羌道县;东汉因之;晋代废;北魏为石门县地;隋代以后为将利县地;元代置汉番千户所;明代改名西固千户所;清代为西固堡,属阶州;民国二年四月,析置县,三年6月,划属甘肃渭川道;国民政府成立,废道,直属甘肃省政府。
封疆大臣,又称“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执掌地方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乃朝廷要员。中国自秦代以来确立中央集权制后,历代执掌地方最高军政大权的官职包括秦代的郡守、汉代隋代两代与初唐的太守、州牧或刺史、三国和晋代的都督、北周的总管、隋代的行台尚书省、唐代的都督、都护和节度使、宋代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和掌军权的安抚使。辽国的都总管、处置使和转运使、西夏的都统、金国的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元代的行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等职衔,这些职衔所存在的朝代虽未有针对这些职务比喻为封疆大吏的说法,但这些职务皆有封疆大吏之实,为封疆大臣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直至明代一般被称为“封疆”之职位有都指挥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而延至清代,除了通常所指的总督和各省巡抚外,旗兵的最高地方长官—将军亦同被称为“封疆大臣”,因为这些官员均为皇帝亲自任命,且权力极大,类似古代由君主分封疆土的诸侯,故因此而得名。
山东货币史是指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一带流通使用货币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前,山东就已经出现原始形态的实物货币。商代后期开始铸行铜贝,春秋时期中期流通黄金。齐国自春秋中叶开始就以齐国刀币作为法定标准货币,战国晚期改为以“賹化”圜钱为标准货币。鲁国在西周时期少量使用贝币,春秋早期石贝、骨贝等仿制贝币出现,春秋中叶,随各国铜铸币流行,鲁国开始铸行铜贝和包金铜贝。除齐鲁货币之外,先秦时期在今山东地区,燕国的刀币和“一化”圜钱,楚国的“旆钱当𬬱”布币、蚁鼻钱和爰金,也有流通。秦朝建立后统一币制,“半两”钱和黄金通行全国。汉代直到隋代,山东通行“五铢”钱和黄金,银有少量流通。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铸造开元通宝,此后“通宝”铜钱普及使用。唐代中叶以后,白银流通渐渐变广。宋代开始发行纸币,与铜钱同时流通,白银的货币作用逐渐增强。北宋被金朝灭亡后,黄金不再被视为货币。元代推行纸币使用,白银的流通多于用铜钱。明代以纸钞为主,以铜钱为辅。清代以铜钱为主,银钱并用。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五里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附近的另一座“永通桥”。一般认为,该桥始建于隋朝,设计者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建造于大业六年,唐宋明清各代均曾有过整修。至晚清时桥体已损毁严重,1952年至1956年对桥进行了富有争议的大修,显著改变了大桥的外形与结构工艺,但其仍被视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东莱郡,中国古郡名。汉景帝时分胶东国而置,其地在今山东烟台、威海一带。东汉时治所为黄县,属青州。曹魏时移治掖县,刘宋移治曲城县。北魏时复治掖县。隋代、唐代时改东莱郡为莱州。
留守是古代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官职之一,本指“留置驻守”之意。中国隋代以后,临时驻守京师、陪都或险要地区之职,以其义称“留守”,其业务即以军事武力镇守,并被赋予临时的行政权责。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鲜高丽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之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尽管这功能自宋朝以后已不甚明显,而国子监自创建以来最明显的三个功能则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核;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会稽山,原名茅山、苗山,亦称亩山、防山、镇山、覆釜山、宛委山、嵞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长约100公里。会稽山最高峰为香炉峰,海拔354.7米。会稽山为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隋代开皇十四年,会稽山诏封为“南镇”。
大鸿胪是中国古代官名,秦代时称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时改名大行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名为大鸿胪,为掌理“蛮夷”事务,亦即外交事务的机构,下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将之改为典乐,魏晋南北朝时此单位有时设置有时废除,至北魏时尚有此官,隋代以后废除,改为鸿胪寺卿,但所职掌职务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